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22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下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5),该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具备: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2),将钢骨组合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以及箱板(3),固定于格子体(2),覆盖除了朝上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5个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尤其涉及用于构筑电梯升 降路的最下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
技术介绍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的底坑为通过现场 施工(現埸打6 )来形成钢筋混凝土的壁体和底盘。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壁体和底盘如下地 形成将多个模架板组合而形成模架板列,并在该模架板列所包围的部分中注入混凝土。专利文献1 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078195号公报(JP U3078195)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升降路的形成方法中,需要在混凝土干燥之后 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为了取下模架板而花费大量时间和工夫。并且,在混凝土干燥之前不能够取下模架板,而且要在取下了模架板之后向电梯 升降路内进行各种电梯用部件的安装,电梯的设置操作所需要的期间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 构筑用模架单元,能够不花费时间和工夫地进行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的构筑。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为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设置在电梯升降 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下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其具备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将钢骨组合 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以及箱板,固定于上述格子体,覆盖除了朝上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 5个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注入混凝土而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的情况下, 不产生在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的内侧注入了混凝土后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因此,能够 减少用于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所需要的时间和工夫。结果,电梯的设置操作所需要 的期间缩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一部分的立 体图。图2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下端部、周围被注入了混凝土的电 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下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以及设置在其周围的模架板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下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以及注入在其周围的混凝土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 根据图1以及图2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 构筑用模架单元1由格子体2和箱板3形成,该格子体2为六面体形状,将钢骨组合为格子 状,具有六个面;该箱板3固定于格子体2,覆盖除了朝上的一个面(上表面)之外的其他5 个面(4个侧面和1个下表面)。作为箱板3,例如使用铁板、石膏板、轻量混凝土板等。并且,箱板3向格子体2的 固定例如使用螺栓或铆钉等。如图2所示,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设置在设置电梯的施工现场 所形成的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下端部。然后,通过向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 模架单元1的周围注入混凝土 5,由此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并且,在构筑该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时,不需要在构筑以往的电梯升降路的最 下端部时使用的模架板。因此,不会产生在注入了混凝土之后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所需要的时间和工夫。结果,电梯 的设置操作所需要的期间缩短。(实施例2)根据图3至图5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另外,在实施例2以及以下说明的其他 实施例中,对于与之前说明了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 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2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在电梯升降路最下端 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上形成有开口 6 ;以及安装有封闭该开口 6的、能够取下的取下用箱 板7。开口 6形成在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箱板3上。并且,在将电 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设置到了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下端部的情 况下,在与某层地面上设置的电梯乘梯间8正对的位置上形成开口 6。作为取下用箱板7,例如使用铁板、石膏板、轻量混凝土板等。并且,取下用箱板7 向箱板3的安装例如使用螺栓或铆钉等。在电梯乘梯间8的顶部设置有模架板9,形成注入用于形成电梯乘梯间8的顶8a 的混凝土的区域。在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向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下端 部的设置结束,且对电梯乘梯间8的顶部使用模架板9的混凝土注入区域的形成结束后,进 行混凝土 5的注入。图5表示注入混凝土 5、并在注入的混凝土干燥后取下模架板9、并且 取下了取下用箱板7的状态。在这种构成中,在电梯的设置操作结束、电梯的运行开始的情况下,开口 6作为从 电梯乘梯间8向轿厢进行乘降的电梯乘降口使用。在进行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设置操作、以及混凝土 5的注入 操作等电梯的设置操作的期间,开口 6被取下用箱板7封闭。因此,在电梯的设置操作中, 能够防止发生操作员从开口 6向电梯升降路内跌落的事故,并且能够防止灰尘或垃圾从开 口 6进入电梯升降路内。(实施例3) 根据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实施例3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对电梯升降路最下端 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实施了防水处理。通过在箱板3的外侧面上涂覆防水涂膜10、或者粘贴防水片,来进行防水处理。并且,实施了该防水处理的部分为在向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 的周围注入了混凝土的情况下,至少埋设于混凝土中的部分。在这种构成中,对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的埋设于注入的混凝 土中的部分实施防水处理,因此能够防止土中的水分进入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实施例4)根据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实施例4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对于电梯升降路最下 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C,在格子体2的上端部安装有能够取下的加强部件11。加强部件11由钢骨形成为十字形,以交叉(筋交…)的方式安装在格子体2的上 表面部分。加强部件11向格子体2的安装例如使用螺栓来进行。在为了将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设置到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 4的最下端部而使用了起重设备来吊起的情况下,可以想到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 架单元IC的上部会扭曲变形。但是,通过安装加强部件11,在使用起重设备将电梯升降路 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吊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 元IC的变形。在将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设置到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 最下端部之后,将加强部件11从格子体2取下,确保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 IC内的轿厢升降的空间。(实施例5)根据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实施例5的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下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下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具备: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将钢骨组合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以及箱板,固定于上述格子体,覆盖除了朝上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5个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野靖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