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风险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ion generation
,
DG)
和电动汽车
(electric vehicle
,
EV)
的接入容量急剧增大,致使传统电网的潮流
、
结构以及运行模式将面临更多的运行风险
。
一方面,
DG
发电的间隙性和波动性易造成电压越限
、
线路过载等问题;另一方面,
EV
的随机充电行为会增加
EV
负荷的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
因此,对同时含
DG
和
EV
的配电网进行风险评估是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
[0003]针对
DG
和<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构建分布式电源出力模型
、
基础负荷模型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步骤2:将步骤1构建的模型输入配电网系统,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概率潮流计算;步骤3:基于步骤2中的概率潮流计算结果,采用分布熵建立元件级风险指标,并用元件重要度分别对元件级风险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系统级风险指标:网络电压分布熵和网络潮流分布熵;步骤4:引入泰尔熵指数,建立电压增长率泰尔熵和潮流冲击率泰尔熵指标,应用于系统的风险评估中;步骤5:将步骤3得到的网络电压分布熵和步骤4建立的电压增长率泰尔熵加权求和,得到综合电压指标;将步骤3得到的网络潮流分布熵和步骤4建立的潮流冲击率泰尔熵加权求和,得到综合潮流指标;将综合电压指标和综合潮流指标加权求和,得到配电网运行风险综合指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
1)、
分布式电源中风机出力模型采用如式
(1)
所示的
Weibull
分布进行描述,光伏出力模型采用如式
(2)
所示的
Beta
分布进行描述:式
(1)
中:
P
w
为风机出力;
F(P
w
)
为风机出力
P
w
的分布函数;
v
为风速值;
v
ci
、v
cr
、v
co
分别表示切入风速
、
额定风速和切出风速;
c
w
和
k
w
依次表示
Weibull
分布的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
P
r
为风机的额定功率;式
(2)
中:
P
s
为光伏机组的实际出力;
f(P
s
)
为光伏出力
P
s
的概率密度函数;
α
和
β
均为
Beta
分布的形状参数;
Γ
(
·
)
为
Gamma
函数;
Γ
(
α
)
表示形状参数
α
的
Gamma
函数;
Γ
(
β
)
表示表示形状参数
β
的
Gamma
函数;
Γ
(
α
+
β
)
表示形状参数
α
、
β
之和的
Gamma
函数;
P
s
和
P
s,max
分别为光伏的实际出力和最大出力;
P
s
(r)
=
rA
η
ꢀꢀꢀꢀ
(3)
;式
(3)
中,
P
s
为该时刻光伏机组的实际出力;
r
为该时刻的光照强度;
A
和
η
分别为光伏列阵总面积和光伏列阵的光电转化效率;
2)、
基础负荷指在电网中长期存在,持续稳定供应的负荷,基础负荷采用正态分布函数进行描述,具体模型如式
(4)
所示:
式
(4)
中,
P
L
为基础负荷的有功功率;
Q
L
为基础负荷的无功功率;
f(P
L
)
为基础负荷有功功率
P
L
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f(Q
L
)
为基础负荷无功功率
Q
L
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和分别为基础负荷某时段有功功率
P
L
和无功功率
Q
L
的均值;和分别为基础负荷某时段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标准差;和分别为基础负荷某时段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方差;
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采用如式
(5)
所示的正态分布函数进行描述:式
(5)
中,
t
为时段;
P
c
(t)
为单台
EV
在时段
t
的充电功率需求;
t0为单台
EV
的开始充电时刻
、T
c
为充电时长;
b
为
EV
接入电网的节点位置;
P
b
(t)
为电网节点
b
在时段
t
接入的负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蒙特卡洛法按抽样法求取统计值来推算未知特性量,概率潮流计算指将系统中的随机变量,如电源出力
、
负荷等逐组代入确定性潮流计算模型,如式
(6)
所示,以获得潮流计算结果;
K(U,
δ
…
)
=
G(P,Q)
ꢀꢀꢀꢀꢀ
(6)
;式
(6)
中,
K(
·
)
为潮流输出变量函数;
G(
·
)
为潮流输入变量函数;
U、
δ
分别为节点电压的幅值和相角;
P、Q
分别为系统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概率潮流计算结果包括节点电压值和潮流功率值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计及电力系统承受能力的电动汽车并网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步骤
3.1
:分布熵用于描述电压和潮流等状态变量的分布情况
、
以及量化因状态变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运行风险,具体如下:设元件
i
在时刻
t
的状态变量
Z
i
(t)
的状态数为
n
i
(t)
,
Z
i
(t)
的第
j
个状态的概率为
P
j
(t)
,则分布熵定义如式
(7):
式
(7)
中,
t
为时刻;
H
i
(t)
表示元件
i
在时刻
t
的状态变量
Z
i
(t)
的分布熵;
n
i
(t)
为元件
i
在时刻
t
的状态变量
Z
i
(t)
的状态数;
j
为状态变量
Z
i
(t)
的第
j
个状态;
P
j
(t)
为
Z
i
(t)
的第
j
个状态的概率;步骤
3.2
:利用损失严重度对分布熵进行加权,建立加权分布熵指标,具体如下:损失严重度包括电压损失严重度
、
潮流损失严重度;损失严重度
S
的算法如式
(8)
所示:
式
(8)
中,
S
表示损失严重度;
μ
为用以调节损失严重度的灵敏度的放大系数;
ω
为损失量;
e
μω
表示潮流增量增大会加重潮流越限的严重程度;电压损失严重度如式
(9)
所示
:
式
(9)
中,
ω
v
为电压损失严重度;
V
,
V
max
和
V
min
分别表示为电压的合格范围
、
上限的标幺值
、
下限的标幺值;潮流损失严重度如式
(10)
所示:式
(10)
中,
ω
l
为潮流损失严重度;
L
l
表示线路
l
的实际有功功率与额定有功功率的比值;利用损失严重度对分布熵进行加权,建立加权分布熵指标如式
(11)
:式
(11)
中,
t
为时刻;
H
i
(t)
为加权分布熵;
n
i
(t)
为元件
i
在时刻
t
的状态变量
Z
i
(t)
的状态数;
j
为
Z
i
(t)
的第
j
个状态;
S
j
(t)
表示状态变量
Z
i
(t)
在时刻
t
的第
j
个状态的损失严重度;
P
j
(t)
为状态变量
Z
i
(t)
在时刻
t
的第
j
个状态的概率;步骤
3.3
:元件级风险指标包括加权电压分布熵和加权潮流分布熵,根据式
(11)
定义加权电压分布熵和加权潮流分布熵如下式
(12)
所示:式
(12)
中,
H
v,k
(t)
和
H
l,l
(t)
分别表示时刻
t
节点
k
的加权电压分布熵和支路
l
的加权潮流分布熵;
n
v,k
(t)
和
n
l,l
(t)
分别为时刻
t
节点
k
的电压状态数和支路
l
的潮流状态数;
a
表示时刻
t
节点
k
的第
a
个状态,
a
=
1,
···
,n
v,k
(t)
;
b
表示时刻
t
支路
l
的第
b
个状态,
b
=
1,
···
,n
l,l
(t)
;
S
v,a
(t)
和
P
v,a
(t)
分别表示时刻
t
节点
k
在第
a
个状态的损失严重度和概率;
S
l,b
(t)
和
P
l,b
(t)
分别表示时刻
t
支路
l
在第
b
个状态的损失严重度和概率;步骤
3.4
:元件重要度包括节点重要度和支路重要度;节点重要度综合考量节点度和节点所接负荷的有功期望,支路重要度的衡量指标为线路介数,两者定义如下式
(13)
所示:式
(13)
中,
ρ
v,k
为节点重要度;
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