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90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备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催化剂
,尤其涉及一种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

其制备方法及在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备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茂金属配合物是指金属中心与一个或多个环戊二烯基或其衍生物配位的化合物;非茂金属配合物指金属中心与不含环戊二烯基的配体配位的化合物;茂

非茂杂配配合物则是指中心金属同时与一个环戊二烯基或其衍生物及一个不含环戊二烯基的非茂配体配位的化合物,在聚合反应中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

[000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机械性能非常优异,应用前景广阔,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电池膜

防弹头盔

人工关节等材料

但是工业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粘度高,难以加工,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就可以大大降低粘度以及加工难度

早期,在极稀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液中可以获得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近些年,通过使用特定的低浓度催化剂,限制活性位点进而限制链的增长,可以直接通过聚合得到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但是关于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催化剂研究还不够全面,条件比较苛刻,如公开号为
CN116462787A
的中国专利公开钛锆铪催化剂可催化乙烯均聚得到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但其聚合条件要求苛刻,聚合过程要求
30℃
以下的低温
>。
[0004]因此发展新型催化剂和新型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备方法具有广阔前景以及重大的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

其制备方法及在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备中的应用,该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优异且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聚合得到解缠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如式
(I)
所示:
[0007][0008]其中,
M
为第四族过渡金属元素;
[0009]R1、R2、R3、R4与
R5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
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
[0010]R6、R7、R8与
R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或者
R6与
R7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6与
R8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7与
R9彼此连接成环;
[0011]R
10
、R
11
、R12

R
13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

取代或为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
[0012]R
14
、R
15

R
16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0013]X
选自卤素
、C1

C5
的烷基

苄基

氨基或甲硅烷基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0014]优选的,所述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与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中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
、C1

C5
的烷基与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优选的,所述
M
选自钛

锆或铪;
[0016]所述
R1、R2、R3、R4与
R5至少有一个为氟

[0017]优选的,所述
R6、R7、R8与
R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6
的烯基;或者
R6与
R7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或者
R6与
R8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或者
R7与
R9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
[0018]R
10
、R
11
、R
12

R
13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6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10
的芳基

取代或为取代的
C1

C5
的甲硅烷基;
[0019]R
14
、R
15

R
16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取代或未取代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特征在于,如式
(I)
所示:其中,
M
为第四族过渡金属元素;
R1、R2、R3、R4与
R5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
R6、R7、R8与
R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或者
R6与
R7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6与
R8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7与
R9彼此连接成环;
R
10
、R
11
、R
12

R
13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

取代或为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
R
14
、R
15

R
16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X
选自卤素
、C1

C5
的烷基

苄基

氨基或甲硅烷基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代的
C1

C20
的烷基

取代的
C2

C20
的烯基

取代的
C6

C20
的芳基与取代的
C1

C20
的甲硅烷基中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
、C1

C5
的烷基与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M
选自钛

锆或铪;所述
R1、R2、R3、R4与
R5至少有一个为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R6、R7、R8与
R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6
的烯基;或者
R6与
R7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或者
R6与
R8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或者
R7与
R9彼此连接成五元环

六元环或稠环;
R
10
、R
11
、R
12

R
13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卤素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2

C6
的烯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
C6

C10
的芳基

取代或为取代的
C1

C5
的甲硅烷基;
R
14
、R
15

R
16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

取代或未取代的
C1

C5
的烷基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R6与
R7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6与
R8彼此连接成环,或者
R7与
R9彼此连接成环时,所述茂

非茂杂配金属配合物如式
(II

1)
或式
(II

2)
所示:
其中,
E

O、S

N

R
;所述
R
选自
C1

C5
的烷基

苯基或取代苯基;所述取代苯基中的取代基选自
C1

C5
的烷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
R
17
、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保力吴景涛崔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