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774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包括盖板、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第一偏光片、SENSOR传感器、第二透明光学胶层、TFT面板、第二偏光片和背光组件等组件。其中,SENSOR传感器包括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电极区域内覆盖有触控电极,非电极区域内未覆盖有触控电极。第一偏光片同时覆盖SENSOR传感器的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本申请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TFT面板上的偏光片移到SENSOR传感器或盖板表面,使偏光片具有消影效果和偏光效果双层效果,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消影层,节约了膜材,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


[0001]本技术涉及触控模组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的设计方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触控屏已经成为了智能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汽车领域,车载电容式触控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需求。这种屏幕可以实现多点触控、高清显示和智能交互等功能,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驾乘体验。现有的触摸屏,从外表会看到其内部的ITO纹理,这样会给用户带来不适的感觉,影响用户体验,为解决该问题,现在有一种技术是在ITO层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光学膜层,通过光学膜层中不同的材料层之间折射率的配合来实现ITO消影,从而使用户不会看到内部的ITO的形貌,提升用户体验。
[0003]例如,专利号为CN 208999984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搭桥式触摸屏,包括盖板玻璃、边框油墨层和桥式触摸电极层,所述边框油墨层设于所述盖板玻璃背面的非可视区上,还包括IM消影层,所述IM消影层设于所述盖板玻璃背面的可视区上,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设于所述IM消影层和边框油墨层上。该搭桥式触摸屏提高了可视区上的显示效果。进一步地,所述IM消影层的厚度为75

78nm。进一步地,所述IM消影层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玻璃上的五氧化二铌膜层和设于所述五氧化二铌膜层上的二氧化硅膜层。进一步地,所述五氧化二铌膜层的厚度为4.8

6.0nm。进一步地,所述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为66

72nm。进一步地,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包括设于所述IM消影层上的触摸电极层、设于所述触摸电极上的整面绝缘层和设于所述整面绝缘层上的搭桥体,所述触摸电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的多条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的多条第二电极,多条第一电极和多条第二电极之间相互交错,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交错处连续延伸走线,所述第二电极在交错处断开并通过所述整面绝缘层上对应的通孔与位于交错处上方的所述搭桥体搭接走线。进一步地,所述整面绝缘胶层为OC胶层或二氧化硅膜层,在交错处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还包括设于所述搭桥体上的绝缘桥体。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桥为OC胶桥体或二氧化硅桥体。进一步地,所述搭桥体为ITO桥。该搭桥式触摸屏采用IM消影层来对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进行消影,所述IM消影层能够使得整个可视区的反射率与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的ITO反射率相一致,使得所述桥式触摸电极层的ITO区域和非ITO区域之间的反射率差异不会引起底影问题;该搭桥式触摸屏在所述触摸电极层和搭桥体之间设置有一层整面绝缘层,以代替现有的第一绝缘桥体,所述整面绝缘层能够降低所述触摸电极层的桥体位和非桥体位之间反射率差异,以消除肉眼可见的桥点问题。
[0004]然而,现有的上述方案中为了解决消影的问题,需单独制作消影膜,加入的消影膜具有多层膜系结构增加了工艺步骤、提高了材料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即用偏光片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消影层,不仅节约了一张膜材,也减少了做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做货成本。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下部设置有SENSOR传感器,所述SENSOR传感器的下部设置有TFT面板,所述TFT面板与SENSOR传感器之间由第二透明光学胶层进行贴合,所述TFT面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的下部设置有背光组件;所述SENSOR传感器包括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所述电极区域内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非电极区域内未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偏光片同时覆盖所述SENSOR传感器的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
[0008]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上部设置有光学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包括防眩光膜、防指纹膜和减反膜。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和第二透明光学胶层为OCA或OCR光学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和第二透明光学胶层的厚度范围为50nm至100n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和所述SENSOR传感器构成GG触摸屏。
[0013]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为玻璃板或者复合板。
[0014]进一步地,所述SENSOR传感器是由ITO制成的触控电极,其上部为第一偏光片。
[0015]进一步地,所述SENSOR传感器的上部与第一偏光片的下部设置有辅助第一偏光片消影的消影层。
[0016]一种车载电容式触控屏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堆叠结构。
[0017]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及车载电容式触控屏,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下部设置有SENSOR传感器,所述SENSOR传感器的下部设置有TFT面板,所述TFT面板与SENSOR传感器之间由第二透明光学胶层进行贴合,所述TFT面板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的下部设置有背光组件;所述SENSOR传感器包括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所述电极区域内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非电极区域内未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偏光片同时覆盖所述SENSOR传感器的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本申请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TFT面板上的偏光片移到SENSOR传感器表面,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消影层,不仅节约了一张膜材,也减少了做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做货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模组堆叠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设有消影层的显示模组堆叠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设有光学膜的显示模组堆叠结构的示意图。
[0022]1、光学膜;2、盖板;3、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第一偏光片;5、SENSOR传感器;6、第二
透明光学胶层;7、TFT面板;8、第二偏光片;9、背光组件;10、消影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2),所述盖板(2)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透明光学胶层(3),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3)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偏光片(4),所述第一偏光片(4)的下部设置有SENSOR传感器(5),所述SENSOR传感器(5)的下部设置有TFT面板(7),所述TFT面板(7)与SENSOR传感器(5)之间由第二透明光学胶层(6)进行贴合,所述TFT面板(7)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偏光片(8),所述第二偏光片(8)的下部设置有背光组件(9);所述SENSOR传感器(5)包括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所述电极区域内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非电极区域内未覆盖有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偏光片(4)同时覆盖所述SENSOR传感器(5)的电极区域和非电极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的上部设置有光学膜(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模组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1)包括防眩光膜、防指纹膜和减反膜。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旺申洲陈瑞磊何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