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381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更详细地,提供具有低驱动电压且显著改善发光效率及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著改善发光效率及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使用进行电致发光的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在可实现小电力化或薄型化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而且,由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容易实现轻量化或大型化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探讨。尤其,针对具有包括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的蓝色的发光特性的有机材料的研发及具有空穴、电子等的电荷输送能力(具有可成为半导体或超导体的可能性)的有机材料的研发而言,无论是高分子化合物还是低分子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均得到了积极的研究。
[000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包括由阳极及阴极形成的一对电极,以及配置于该一对电极之间且含有有机化合物的一层或多个层的结构。含有有机化合物的层具有发光层或用于输送或注入空穴、电子等的电荷的电荷输送/注入层等,但在这些层中研发适当的多种有机材料。
[0004]作为发光层用材料,正在研发例如苯并芴类化合物或屈类化合物等(国际公开第2004/061047号或国际公开第2008/147721号)。
[0005]并且,作为空穴输送材料,正在研发例如三苯胺类化合物或咔唑类化合物等(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1

172232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6

199679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5

268199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7

088433号,国际公开第2003/078541,国际公开第2003/080760)。
[0006]并且,作为电子输送材料,正在研发例如蒽类化合物或使用联蒽、联萘或萘和蒽的结合体为中央骨架的化合物等(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5

170911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3

146951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08

12600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3

123983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11

297473号)。
[0007]并且,最近多环芳烃(PAHs)作为用于有机电子、色素、传感器、液位显示器的材料备受瞩目,且也报出具有B

N键合位点的二苯并屈类化合物的合成例(J.Am.Chem.Soc.,2011,133,18614

18617)。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物层中包含上述新型有机化合物,从而提供具有低驱动电压且呈现出高效率及长寿命特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可以包括由下列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
[0013][化学式1][0014][0015]其中,
[0016]n为0至3的整数,
[0017]m为0至4的整数,
[0018]L1至L5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分别独立地选自由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30
的亚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亚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亚芳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亚芳基组成的组,
[0019]Ar1至Ar4分别独立地相同或不同,且选自由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杂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40
的芳氨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40
的杂芳氨基组成的组,
[0020]R1及R2相同或不同,且分别独立地选自由氢、氰基、硝基、卤素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4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C6至C
30
的杂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芳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硅烷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氧基组成的组,并能够与相邻的基团彼此键合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环。
[0021]而且,本专利技术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对置,至少一个有机物层,位于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之间;上述有机物层包含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只要没有特殊限制,“氢”为氢、轻氢、重氢或超重氢。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卤素基”为氟、氯、溴或碘。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烷基”意味着源自C1至C
40
的直链或支链的烃的一价取代基。作为其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仲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烯基(alkenyl)”意味着在具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的C2至C
40
的直链
或支链的不饱和烃中衍生的一价取代基。作为其例,可以举出乙烯基(vinyl)、烯丙基(allyl)、异丙烯基(isopropenyl)、2

丁烯基(2

butenyl)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炔基(alkynyl)”意味着在具有至少一个碳碳三键的C2至C
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下列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学式1]其中,n为0至3的整数,m为0至4的整数,L1至L5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分别独立地选自由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30
的亚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亚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亚芳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亚芳基组成的组,Ar1至Ar4分别独立地相同或不同,且选自由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20
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20
的杂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40
的芳氨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40
的杂芳氨基组成的组,R1及R2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分别独立地选自由氢、氰基、硝基、卤素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4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至C
20
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至C
30
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C6至C
30
的杂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芳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至C
30
的烷基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基硅烷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6至C
30
的芳氧基组成的组,并能够与相邻的基团彼此键合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Ar1及Ar2中的至少一个选自由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30
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40
的芳氨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C7至C
40
的杂芳氨基组成的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Ar1及Ar2为选自由下列化学式2至化学式7表示的化合物组成的组的化合物:[化学式2]
[化学式3][化学式4][化学式5][化学式6][化学式7]
其中,*指键合的部分,p及y彼此相同或不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政焕金桓辉
申请(专利权)人:S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