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23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MAr)为母本、抗虫或不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或者利用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MA)为母本、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或昆虫传粉进行杂交,即配制出高优势的抗虫白棉杂种F1代种子,供大面积使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虫白棉杂种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红铃虫等对棉花的为害日益加重,抗药性也逐年提高,农药常规使用剂量已无法有效防治其为害,大剂量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选育抗虫品种。美国Monsanto公司培育的33B、99B和国内的GK12、GK19、GK22、SGK321、中棉所30号、中棉所31、中棉所32、中棉所33、中棉所41、晋棉26等均属常规抗虫棉品种。抗虫杂交棉将抗虫性和丰产性有机结合为一体,其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利用人工去雄法配制出抗虫杂种中棉所29号、南抗3号、南抗7号、湘杂棉3号、鲁棉研15号等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但这些抗虫杂种,人工去雄生产F1代种子的成本太高、工作量大(去雄授粉时,1亩平均每天需要3个劳动力),如利用F2代又将分离出25%的不抗虫植株使群体抗虫性下降,并牺牲一半左右的产量优势,影响产量和品质。中棉所利用双隐性不育基因ms5ms6、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利用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以“一系两用法”分别育成了抗虫核不育杂种中棉所38、川杂13等抗虫核不育杂种,以“一系两用法”制种无须人工去雄,制种效率比人工去雄高3倍以上,但在蕾期至开花期母本须逐株鉴定其育性并拔除50%的可育株,劳动量仍然较大并增加了种子质量风险。国内外一些单位利用细胞质不育“三系法”进行培育抗虫或不抗虫不育杂种的研究,由于不育胞质的减产效应(减产5-8%),以及恢复系单一等缺陷,在生产上未能实现应用。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该种方法制种程序简单,劳动投入少,杂种种子生产成本低,同时恢复源非常广泛,能为棉花杂种优势的扩大利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有利于抗虫白棉杂种的推广应用,提高棉花生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其特点为利用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为母本、抗虫或不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或者利用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为母本、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或昆虫传粉进行杂交,即配制出高优势抗虫白棉杂种F1代种子,供大面积使用。与现有制种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制种程序大为简化,降低了劳动投入。利用完全核不育系制种,免除了核不育两系法须人工识别和拔除母本50%可育株或人工去雄法进行人工去雄的繁琐环节,制种亩用工25-30个,比核不育两系法亩减少用工8-10个,比人工去雄法每亩减少用工60个以上,易为制种户和种子生产部门接收和掌握,有利于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杂种F1代种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2、制种产量大幅度提高,增加了收入。与“两系法”相比,利用完全核不育系制种由于没有在开花授粉之前拔除50%可育株的环节,母本的种植密度容易控制,母本开花后即可杂交授粉,花朵无损失,因而其种子产量比“两系法”大幅度提高,产量可提高25.6%以上。3、恢复源广泛。以完全核不育系为母本制种,不育系仍表现隐性核不育的特点,陆地棉和海岛棉两个4倍体种中的几乎所有品种和材料都可作恢复系,筛选高优势杂交组合的自由度很大。4、当母本选用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时,本专利技术的制种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父本(恢复系)选择的范围更广。即制种时,母本田全生育期不治或少治棉铃虫和红铃虫70-80%,每亩节约农药款60-70元,减少劳动用工3-4个,节约30-40元,进一步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另外,此时的父本(恢复系)可以是不抗虫的品种(品系),而不必局限于恢复系一定为抗虫品种,这增加了恢复系的选择面,对直接及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所育成的各类新材料(如综合性状优良,丰产但不抗虫的材料)而获得抗虫杂交棉十分有利,避免了选育抗虫恢复系因重新转入抗虫基因而可能产生的优良性状丢失,同时缩短了育种周期。上述的配制白棉杂种种子的具体技术条件要求为制种田与棉花生产种植田之间相互隔离距离大于100米,制种田内母本的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父本的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父母本有效株比率为1∶10-12;父母本开花后及时授粉杂交,每日上午8:00-下午2:00为适宜授粉时间。上述的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母本,采用核不育“二级法”进行繁殖,其繁殖方法是以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抗虫白棉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为父本,或者以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抗虫或不抗虫核不育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杂交,获得的F1代就是抗虫完全核不育系。上述的抗虫完全核不育系繁殖的具体技术为繁殖田与其它棉田的相互隔离距离大于300米,种植具有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抗虫或不抗虫核不育两用系,密度以拔尽可育株后保留的不育株在每亩2000株左右为宜,在蕾期至初花期及时将两用系中的可育株100%拔尽,保留不育株;同时种植抗虫或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与田内两用系中不育株的比率为1∶5-7;用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与田内两用系不育株杂交,获得的F1代即为抗虫完全核不育系。上述的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母本采用核不育“二级法”进行繁殖时,采用的抗虫或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繁殖和保纯的具体作法为繁殖田与其它棉田的相互隔离距离大于300米,种植密度以每亩2500株为宜,在开前三朵花时进行逐株鉴定和标记,拔除可能混入的含有恢复主基因的单株,然后采用人工辅助授粉自交和互交获得抗虫或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上述的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母本,采用核不育“二级法”进行繁殖,其繁殖方法是以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不抗虫白棉花核不育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杂交,获得的F1代即为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上述的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母本繁殖方法的具体技术为繁殖田与其它棉田的相互隔离距离大于300米,种植具有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不抗虫核不育两用系,密度以拔尽可育株后保留的不育株在每亩2000株左右为宜,在蕾期至初花期及时将两用系中的可育株100%拔尽,保留不育株;种植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与田内两用系不育株的比率为1∶5-7。用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与田内两用系不育株杂交,获得的F1代即为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上述的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母本采用核不育“二级法”进行繁殖时,采用的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繁殖和保纯的具体作法为繁殖田与其它棉田的相互隔离距离大于300米,种植密度以每亩2500株为宜,在开前三朵花时进行逐株鉴定和标记,拔除可能混入的含有恢复主基因的单株,然后采用人工辅助授粉自交和互交获得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一种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利用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MAr为母本、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或昆虫传粉进行杂交,即配制出高优势抗虫白棉杂种F1代种子,供大面积使用。制种田与棉花生产种植田之间相互隔离距离大于100米,制种田内母本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完全核不育系生产抗虫白棉杂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MAr)为母本、抗虫或不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或者利用不抗虫完全核不育系(MA)为母本、抗虫白棉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或昆虫传粉进行杂交,即配制出高优势的抗虫白棉杂种F1代种子,供大面积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制白棉杂种种子的具体技术要求为制种田与棉花生产种植田之间相互隔离距离大于100米,制种田内母本的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父本的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父母本有效株比率为1∶10-12;父母本开花后及时授粉杂交,每日上午8:00-下午2:00为适宜授粉时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虫的完全核不育系母本(MAr),采用核不育“二级法”进行繁殖,其繁殖方法是以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抗虫白棉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为父本,或者以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抗虫或不抗虫核不育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r)为父本;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杂交,获得的F1代就是抗虫完全核不育系(MAr)。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抗虫完全核不育系(MAr)繁殖方法的具体技术为繁殖田与其它棉田的相互隔离距离大于300米,种植具有含隐性核雄性不育单基因msc1的抗虫或不抗虫核不育两用系,密度以拔尽可育株后保留的不育株在每亩2000株左右为宜,在蕾期至初花期及时将两用系中的可育株100%拔尽,保留不育株;同时种植抗虫或不抗虫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r或MB),与田内两用系中不育株的比率为1∶5-7;用完全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r或MB)与田内两用系不育株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正轩牟方生杨泽湖毛素珍张小军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