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荧光掺杂材料受限于早期的技术,只能利用电激发形成的25%单线态激子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较低(最高为25%),外量子效率普遍低于5%,与磷光器件的效率还有很大差距。磷光材料由于重原子中心强的自旋
‑
轨道耦合增强了系间窜越,可以有效利用电激发形成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100%。
[0003]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显色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光材料除了高效、稳定,也需要更窄的半峰宽以提升器件发光色纯度。荧光掺杂材料可通过分子工程,实现高荧光量子、窄半峰宽,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已获得阶段性突破,硼类材料半峰宽可降低至30nm以下;而人眼更为敏感的绿光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磷光掺杂材料,但其发光峰形难以通过简单方法缩窄,因此为满足更高的显色标准,研究窄半峰宽的高效绿色荧光掺杂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0004]另外,敏化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通式(1)中,M1、M2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30
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Z独立地表示为C
‑
R1;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卤素原子、氰基、C1‑
10
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的氨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
30
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中的一种;Z1独立地表示为C
‑
R2;R2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氘代或未氘代的甲基、氘代或未氘代的乙基、氘代或未氘代的叔丁基、氘代或未氘代的异丙基;R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氘代或未氘代的甲基、氘代或未氘代的乙基、氘代或未氘代的叔丁基、氘代或未氘代的异丙基;X表示为NR4、C(R5)(R6)、Si(R7)(R8)、O、S中的一种;R4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C1‑
10
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
30
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中的一种;R5、R6、R7、R8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C1‑
10
的烷基、取代的氨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
30
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中的一种;R4、R5、R6、R7、R8可以与M1或M2连接成环;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卤素原子、氘原子、氰基、C1‑
10
烷基、C1‑
10
的烷氧基、C3‑
20
环烷基、C6‑
30
芳基、C3‑
30
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如通式(2)~通式(6)的任一种所示:通式(2)~通式(6)中,M1、Z、Z1、X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Y每次出现表示为O或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如通式(7)~通式(18)中的任一种所示:通式(7)~通式(18)中,所述Z、Z1、X、R1、R2、R4、R5、R6、R7、R8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Y每次出现表示为O或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表示为如下通式(7
‑
1)~通式(18
‑
1)中的任一种所示:
通式(7
‑
1)~通式(18
‑
1)中,Ar1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30
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所述Z、Z1、R1、R2、R4、R5、R6、R7、R8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Y每次出现表示为O或S;X1每次出现表示为S、O、NR9;R9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C1‑
10
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
30
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
30
杂芳基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如通式(19)~通式(30)中的任一种所示:
通式(19)~通式(30)中,所述Z、Z1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氘、氚、甲基、氘代甲基、氚代甲基、乙基、氘代乙基、氚代乙基、异丙基、氘代异丙基、氚代异丙基、叔丁基、氘代叔丁基、氚代叔丁基、氘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啸,李崇,张东东,曹旭东,段炼,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