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010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包括锚杆/索体、增阻套管和增阻分离杆,增阻套管位于锚孔的孔口处,增阻套管包括螺纹连接的近端筒和远端筒,在近端筒内壁设有多个关于其周向均布的渐变槽,渐变槽的宽度自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锚杆/索体包括第一锚杆/索体和第二锚杆/索体,第一锚杆/索体的远端锚固在锚孔底部,近端反力约束于远端筒内;设置预紧螺母,可以实现预应力加载,在锚杆/索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增阻套筒及增阻分离杆装置,通过设置渐变槽及增阻分离杆尾端“花片状”凸起,使得增阻套筒在锚杆/索轴力牵引下能够与增阻分离杆发生相对滑移,从而实现锚杆增阻大变形的支护效果。护效果。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支护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

技术介绍

[0002]锚杆/索具有承载能力高、支护效果好、成本低、安装工艺简单等特点,在井巷支护中被广泛使用。锚杆/索本质上是一种钢材料,其支护效果受钢材料自身力学特性的限制较大,比如锚杆/索支护前期高预应力的施加与支护后期增阻变形的实现相互制约。当施加较高的预应力作用时,锚杆/索对应发生较大拉伸变形,透支了锚杆/索的变形潜力,无法随巷道变形持续提供合适的支护反力;而需保留锚杆/索的变形潜力时,意味着不可对锚杆/索施加较搞得预应力。但为了保障软岩大变形巷道的稳定性,支护前期的高预应力以及支护后期的增阻变形能力均是不可或缺的,现有技术中的支护装备无法同时兼备支护前期的高预应力以及支护后期的增阻变形能力。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包括锚杆/索体、增阻套管和增阻分离杆,所述增阻套管位于锚孔的孔口处,所述增阻套管包括螺纹连接的近端筒和远端筒,在所述近端筒内壁设有多个关于其周向均布的渐变槽,所述渐变槽的宽度自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
[0007]所述增阻分离杆位于远端筒的内腔,在增阻分离杆外壁设有多个沿其母线延伸的凸条,所述凸条宽度与所述渐变槽的远端宽度相适配,多个所述凸条与多个所述渐变槽一一对应;
[0008]所述锚杆/索体包括第一锚杆/索体和第二锚杆/索体,所述第一锚杆/索体的远端锚固在锚孔底部,近端反力约束于所述远端筒内;
[0009]所述第二锚杆/索体的远端穿过所述近端筒后固定连接所述增阻分离杆,近端伸出所述近端筒的近端后螺纹连接预紧螺母。
[0010]优选,所述远端筒的近端设有对应所述增阻分离杆外径的内腔,所述远端筒的远端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锚杆/索体的反力孔,所述第一锚杆/索体的近端穿过反力孔后固连挡止于所述反力孔近端的反力件。
[0011]优选,所述反力件为与所述远端筒内腔适配的盘状或者柱状结构;
[0012]所述反力孔与所述第一锚杆/索体螺纹装配。
[0013]优选,所述近端管的远端设有螺纹母头,在所述远端管的近端设有对应装配所述螺纹母头的螺纹公头。
[0014]优选,所述凸条的长度为所述增阻分离杆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所述凸条
的远端与所述增阻分离杆的远端对齐。
[0015]优选,所述凸条的近端为对应所述渐变槽的弧形端头或者锥形端头。
[0016]优选,所述近端管的近端设有对应所述预紧螺母的托盘,所述托盘挡止于锚孔的孔口处。
[001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了利用物体运动与平衡对应的力学原理,设置预紧螺母,可以实现预应力加载,在锚杆/索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增阻套筒及增阻分离杆装置,通过设置渐变槽及增阻分离杆尾端“花片状”凸起,使得增阻套筒在锚杆/索轴力牵引下能够与增阻分离杆发生相对滑移,从而实现锚杆增阻大变形的支护效果。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大变形锚杆/索的装配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增阻分离杆横截面;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增阻分离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近端筒的截面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近端筒的展开图。
[0024]图中:1、第一锚杆/索体;2、第二锚杆/索体,3、远端筒;4、近端筒;5、托盘;6、预紧螺母;7、螺纹公头;8、反力件;9、增阻分离杆;10、渐变槽;11、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如图1

5所示,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包括锚杆/索体、增阻套管和增阻分离杆9,增阻套管位于锚孔的孔口处,增阻套管外径与锚孔内径适配,以此插入锚孔的孔口内,增阻套管包括螺纹连接的近端筒4和远端筒3,远端筒3和近端筒4的外径相同,以使增阻套管具有平整的柱状面,在近端筒4内壁设有多个关于其周向均布的渐变槽10,渐变槽10为预制槽,渐变槽10的宽度自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增阻分离杆9位于远端筒3的内腔,并沿远端筒3的内腔近端筒4的内腔轴向滑动,在在增阻分离杆9外壁设有多个沿其母线延伸的凸条11,凸条11宽度与渐变槽10的远端宽度相适配,以此受到渐变槽10注浆减小的宽度限制,凸条
11向近端滑移的过程中收到的阻力逐渐增大,以此实现增阻目的。
[0029]多个凸条11与多个渐变槽10一一对应,具体的,凸条11和渐变槽10的数量均为四个,在增阻套管周向均布,以形成“花片状”。
[0030]锚杆/索体为两段结构,两段锚杆/索体在增阻套管内形成相互约束,以此形成锚固,具体地,锚杆/索体包括第一锚杆/索体1和第二锚杆/索体2,第一锚杆/索体1和第二锚杆/索体2的结构和材质均相同,第一锚杆/索体1的远端锚固在锚孔底部,近端反力约束于远端筒3内,以此与远端筒3形成定位约束,第二锚杆/索体2的远端穿过近端筒4后固定连接增阻分离杆9,近端伸出近端筒4的近端后螺纹连接预紧螺母6,通过预紧螺母6旋紧,可以拉动增阻分离杆9,使增阻分离杆9的凸条11沿渐变槽10滑动1

2cm,从而通过位移实现预张紧,满足预应力施加的目的。
[0031]在应对地形变化时,增阻套管整体受第一锚杆/索体1的反力约束保持与锚孔底部的相对位置,而第二锚杆/索体2受预紧螺母6与孔口的约束,会拉扯增阻分离杆9向增阻套管近端滑动,在增阻套管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其特征在于,包括锚杆/索体、增阻套管和增阻分离杆,所述增阻套管位于锚孔的孔口处,所述增阻套管包括螺纹连接的近端筒和远端筒,在所述近端筒内壁设有多个关于其周向均布的渐变槽,所述渐变槽的宽度自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所述增阻分离杆位于远端筒的内腔,在增阻分离杆外壁设有多个沿其母线延伸的凸条,所述凸条宽度与所述渐变槽的远端宽度相适配,多个所述凸条与多个所述渐变槽一一对应;所述锚杆/索体包括第一锚杆/索体和第二锚杆/索体,所述第一锚杆/索体的远端锚固在锚孔底部,近端反力约束于所述远端筒内;所述第二锚杆/索体的远端穿过所述近端筒后固定连接所述增阻分离杆,近端伸出所述近端筒的近端后螺纹连接预紧螺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阻大变形锚杆/索,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筒的近端设有对应所述增阻分离杆外径的内腔,所述远端筒的远端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锚杆/索体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清泉安刚建储巨球余世祥荣传新罗彬方祥朱慧石浩冯吉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