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9280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新颖结构的电接线盒(10),该电接线盒(10)包括一个壳体(16)和另一个壳体(18),并且能够将支架(14)稳定地且坚固地附接至另一个壳体(18)的周向壁(36),同时抑制另一个壳体(18)从一个壳体(16)向上移动,从一个壳体(1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的装配肋(22)插入到形成在另一个壳体(18)的周向壁(36)上的切口(40)中,装配肋(22)与形成在支架(14)中的装配槽(64)配合,并且另一个壳体(18)的周向壁(36)在切口(40)的相反边缘部分夹在一个壳体(16)与支架(14)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机动车辆等上的电接线盒,并且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 种包括用于将电接线盒本体支撑并固定在车身面板等上的支架的电接线盒。
技术介绍
安装在机动车辆等上的电接线盒包含印刷电路板和布线构件,例如母线、连接器 和熔断器,从而使它们可以保持良好的维护功能,并且可以有效地设置在盒中。最近,已经 提出一种包括多种控制装置的电接线盒。将这样的电接线盒安装在乘员室或发动机室中的适当空间内。这样就存在一些电 接线盒,其中将分离的支架附接至电接线盒本体的外周部分,并且通过该支架而将电接线 盒本体附接并支撑在车身面板等上。即使盒本体的形状不同于固定位置的形状,也能够通 过将支架从电接线盒本体分离而如常地使用电接线盒本体。通常,电接线盒包括通过组装一对壳体而形成的中空的电接线盒本体。S卩,电接线 盒本体包括一个壳体和另一个壳体,另一个壳体叠置在一个壳体上,并且一个壳体的外周 被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部覆盖。如JP 2005-94833A中所公开的,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部设 有接合锁定部。支架附接至该接合锁定部。然而,由于在JP 2005-94833A中公开的传统电接线盒中,支架仅附接在电接线盒 本体的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部上;所以在支架和盒本体之间的连接部分中难以获得足够的 强度。即,如果大的外力施加至电接线盒,负荷将集中在附接有支架的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 部上。因此,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部可能变形,从而使周向壁部从另一个壳体移动并且向外 突出。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部通过变形而损坏,通过该变形而使支架在电接线盒本体上的 附接部分上松脱,通过该变形而使在构成电接线盒本体的一对壳体之间的组装条件变得不 牢固,或者内部电路受到变形的影响。另一方面,例如JP 2002-34118A中公开的,可以考虑通过使一个壳体的周向壁下 端部与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上端部接触形成电接线盒本体的周向壁部,从而提供在两个壳 体之间延伸的支架附接部,并且将支架安装至支架附接部。然而,如果构成支架附接部的引 导框架在两个壳体上的形成位置彼此偏移,或者如果两个壳体之间的装配精度是较低的程 度,则在支架附接部中将产生台阶高度或间隙,一旦将支架装配至支架附接部,支架将被挡 在台阶高度或间隙上,并且支架的附接操作将会降低。同样,由于在每个壳体的周向壁高度 上难以获得足够的尺寸,所以不可能保持壳体本身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新颖结构的电接线盒,该电接线 盒包括一个壳体和另一个壳体,并且可以将支架稳定地且坚固地附接至另一个壳体的周向 壁,同时抑制另一个壳体从一个壳体向上移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其中电接线盒本体包括一个壳体和另一个壳体,另一个壳体叠置在一个壳体上,一个壳体装配在设置于另一个壳体上的周向壁内并且装配至该周向壁,另一个壳体在外表面上设有接合锁定部,并且支架附接至该 接合锁定部。包括腿部和头部的装配肋从一个壳体的外周向表面突出。腿部和头部沿一个 壳体叠置到另一个壳体上的叠置方向延伸。另一个壳体在周向壁中设有切口,一个壳体的 装配肋插入该切口中。支架设有与装配肋对应的装配槽。一个壳体的装配肋与支架中的装 配槽配合。一个壳体的装配肋设置在另一个壳体的接合锁定部附近。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接线盒中,从一个壳体的外周向表面突出的装配肋通过在另一个壳 体的周向壁中形成的切口而向外突出,并且支架装配并附接在突出的装配肋上。因此,另一 个壳体的周向壁在切口的相对边缘部分夹在一个壳体与支架之间。因此,通过使支架相对于一个壳体定位而将周向壁推压到一个壳体上,可以防止 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沿远离一个壳体向外移动的方向的移位。因此,即使外力通过支架而 施加至另一个壳体,也能够防止另一个壳体远离一个壳体而向上移动。因此,能够以大的支 撑强度和高的支撑稳定性而将电接线盒附接至车身面板等。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配置,其中一个壳体和另一个壳体分别在外周的沿纵向方向的 至少一侧上设置的中间部分设有装配肋和切口,并且另一个壳体在沿纵向方向跨过切口的 相反侧上设有接合锁定部。如果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布置,则能够根据装配肋和支架而将防变形作用有效地施 加至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的中心部分,该中心部分所具有的变形刚度比另一个壳体的周向 壁的相对末端的变形刚度低并且可能发生变形。除此之外,由于在具有比中心部分高的变 形刚度的相对外周端部上提供接合锁定部,所以能够通过该接合锁定部而更有效地获得支 架的附接强度。此外,在另一个壳体的周向壁中,在沿周向方向的相反侧部分上设置接合锁定部 的情况下,除了上述布置以外,优选地采用下列布置。即,包括腿部和头部的闭锁肋在与另 一个壳体的接合锁定部对应的位置上从一个壳体的外周向表面突出。腿部和头部沿一个壳 体叠置在另一个壳体上的叠置方向延伸。另一个壳体的接合锁定部设有闭锁槽,闭锁肋与 该闭锁槽接合。闭锁肋安装在该闭锁槽中。因此,根据闭锁肋至闭锁槽的配合作用,即使在每个接合锁定部中也能够直接防 止另一个壳体远离一个壳体向外移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采用下列布置。即,通过沿叠置方向相对于壳体使支架移位而使 支架装配并组装在装配肋和接合锁定部上。支架与装配肋和接合锁定部配合的起始位置不 同,使得在支架与接合锁定部配合之前使支架与装配肋配合。通过采用上述布置,在将一个壳体装配至另一个壳体之后再将支架附接至壳体的 情况下,支架首先与接合锁定部配合,并且支架自动地在接合锁定部上定位。因此,能够容 易地且迅速地执行在组装壳体之后将支架附接至壳体的操作。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阅读的、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以下描述将会更容易理解本 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设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支架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的平面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电接线盒的纵截面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电接线盒的纵截面图; 图4是构成图1中所示电接线盒的电接线盒本体的侧视图;图5是图1中所示电接线盒本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底视图;图6是构成图1中所示电接线盒的支架的正视图;图7是图6中所示的支架的底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线盒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示出支架的配合部分;并 且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线盒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示出支架的配合部分。附图标记10 电接线盒14 支架16:内壳体(一个壳体)18 外壳体(另一个壳体)22 装配肋24 腿部26 头部30:闭锁肋32 腿部34 头部36:周向壁40:切口42 接合锁定部52:闭锁槽64 接合槽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详细地阐明本专利技术,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线盒的实 施例。图1至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接线盒10。电接线盒10包括电接线 盒本体12和附接至盒本体12的一对支架14和14。更详细地,电接线盒本体12包括中空的壳体组件,在壳体组件中容纳有接线板 等。壳体组件包括内壳体16 (—个壳体)和外壳体18 (另一个壳体),并且通过装配内壳体 和外壳体16和18而形成。内壳体16作为整体形成为中空的矩形板状结构。内壳体16的周向壁20设有装 配肋22。每个装配肋22具有T形的横截面,所述装配肋22包括腿部24和头部26。腿部 24基本上垂直地从内壳体16的周向壁20突出。头部26与腿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接线盒(10),其中,电接线盒本体包括一个壳体(16)和另一个壳体(18),所述另一个壳体(18)叠置在所述一个壳体(16)上,所述一个壳体(16)装配在设置于所述另一个壳体(18)上的周向壁(36)内并且组装至所述周向壁(36),所述另一个壳体(18)在外表面上设有接合锁定部(42),并且支架(14)附接至所述接合锁定部,其中,包括腿部(24)和头部(26)的装配肋(22)从所述一个壳体(16)的外周表面突出,所述腿部(24)和头部(26)沿所述一个壳体(16)叠置到所述另一个壳体(18)上的叠置方向延伸,所述另一个壳体(18)在所述周向壁(36)上设有切口(40),所述一个壳体(16)的所述装配肋(22)插入到所述切口(40)中,所述支架(14)设有与所述装配肋(22)对应的装配槽(64),并且所述一个壳体(16)的所述装配肋(22)与所述支架(14)中的所述装配槽相配合,并且所述一个壳体(16)的所述装配肋(22)设置在所述另一个壳体(18)的所述接合锁定部的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村猛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