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6503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河岸坡地表面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生物填料层、种植基质层和植物层,还包括若干集水管;所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在河岸坡地表面自坡上水稻田至坡下河道经挡墙分隔为若干阶梯,每个所述挡墙上设有过水口,适于部分水流自河岸坡地坡上的水稻田经过水口依次溢流向下一阶梯,且所述集水管的入水口高度设于其所处阶梯的种植基质层的顶面与其所处阶梯的过水口的高度之间,所述集水管的出口通入河道,适于部分水流自集水管的入水口进入集水管并流入河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垂直+水平潜流湿地”组合净化,有效削减了氮、磷等污染负荷,维持了河湖水体环境和生态功能。维持了河湖水体环境和生态功能。维持了河湖水体环境和生态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环境生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面源污染自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体污染所占比重随着对点源污染的治理而加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随地表径流汇入河湖,对水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地表水的质量。
[0003]为了改善水安全和水的生态环境,我国重视对河流或湖库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通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在河岸带种植水生植物组成简单的生态缓冲带,但由于结构设置不合理,尤其没有针对径流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导致径流在缓冲带中停留时间较短,污染物的截留去除效果差,不能充分发挥缓冲带的净化作用。
[0004]因此,构建一种以削减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水质改善为核心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营造动物生境、美化河湖景观等作用,对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河岸坡地表面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生物填料层、种植基质层和植物层,还包括若干集水管;所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在河岸坡地表面自坡上水稻田至坡下河道经挡墙分隔为若干阶梯,每个所述挡墙上设有过水口,适于部分水流自河岸坡地坡上的水稻田经过水口依次溢流向下一阶梯,且所述集水管的入水口高度设于其所处阶梯的种植基质层的顶面与其所处阶梯的过水口的高度之间,所述集水管的出口通入河道,适于部分水流自集水管的入水口进入集水管并流入河道。
[0007]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包括竖向集水管和横向集水管,所述竖向集水管竖直向下贯穿植物层、种植基质层和生物填料层,所述竖向集水管的顶部设有入水口,各所述阶梯中均设有所述竖向集水管,所述横向集水管连通竖向集水管的底部并沿河岸坡地地形由高至低处依次贯穿挡墙通入河道。
[0008]优选地,所述竖向集水管的顶部设有溢流口和顶盖,所述溢流口处设有滤网。
[0009]优选地,所述过水口设于挡墙的一端,相邻两个挡墙上的过水口不设于挡墙的同一端,使水流自河岸坡地上方经过水口依次溢流向下一阶梯时形成折流水流。
[0010]优选地,所述生物填料层的厚度为50~80cm。
[0011]优选地,所述种植基质层的厚度为10~15cm。
[0012]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挡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2.0m。
[0013]优选地,所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与河道连接,所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与河道连接处设有生态墙。
[0014]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的至少一项:
[0015](1)本技术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设置有生物填料层、种植基质层和植物层,种植基质层为植物层植物的营养基质,生物填料层能够与植物层的植物构成类似潜流湿地结构,形成“植物

微生物联合净化系统”,设置的挡墙和集水管使径流经过植物层、种植基质层以及生物填料层下渗净化并上溢之后通过集水管收集最终统一排放至河道,其中水位高于集水管的部分水流进入下一个阶梯净化模块进行净化。
[0016](2)本技术的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通过阶梯的设置以及集水管的设置,使径流经过先下渗后上溢的路径,实现“垂直+水平潜流湿地”组合,大大延长面源污染在该区域的水力停留时间,更好的实现污染截留、水质净化的作用,同时具有景观美化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显示为本技术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2显示为本技术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的局部图。
[0019]图3显示为本技术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的俯视图。
[0020]图4显示为本技术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的折流水流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1ꢀꢀꢀꢀꢀꢀꢀꢀꢀꢀꢀꢀꢀꢀꢀꢀꢀꢀꢀꢀꢀꢀ
生物填料层
[0023]2ꢀꢀꢀꢀꢀꢀꢀꢀꢀꢀꢀꢀꢀꢀꢀꢀꢀꢀꢀꢀꢀꢀꢀ
种植基质层
[0024]3ꢀꢀꢀꢀꢀꢀꢀꢀꢀꢀꢀꢀꢀꢀꢀꢀꢀꢀꢀꢀꢀꢀ
植物层
[0025]4ꢀꢀꢀꢀꢀꢀꢀꢀꢀꢀꢀꢀꢀꢀꢀꢀꢀꢀꢀꢀꢀꢀ
挡墙
[0026]5ꢀꢀꢀꢀꢀꢀꢀꢀꢀꢀꢀꢀꢀꢀꢀꢀꢀꢀꢀꢀꢀꢀꢀ
生态墙
[0027]6ꢀꢀꢀꢀꢀꢀꢀꢀꢀꢀꢀꢀꢀꢀꢀꢀꢀꢀꢀꢀꢀꢀꢀ
集水管
[0028]7ꢀꢀꢀꢀꢀꢀꢀꢀꢀꢀꢀꢀꢀꢀꢀꢀꢀꢀꢀꢀꢀꢀꢀ
水稻田
[0029]8ꢀꢀꢀꢀꢀꢀꢀꢀꢀꢀꢀꢀꢀꢀꢀꢀꢀꢀꢀꢀꢀꢀꢀ
河道
[0030]41
ꢀꢀꢀꢀꢀꢀꢀꢀꢀꢀꢀꢀꢀꢀꢀꢀꢀꢀꢀꢀꢀꢀ
过水口
[0031]51
ꢀꢀꢀꢀꢀꢀꢀꢀꢀꢀꢀꢀꢀꢀꢀꢀꢀꢀꢀꢀꢀꢀ
出水口
[0032]61
ꢀꢀꢀꢀꢀꢀꢀꢀꢀꢀꢀꢀꢀꢀꢀꢀꢀꢀꢀꢀꢀꢀ
竖向集水管
[0033]62
ꢀꢀꢀꢀꢀꢀꢀꢀꢀꢀꢀꢀꢀꢀꢀꢀꢀꢀꢀꢀꢀꢀ
横向集水管
[0034]63
ꢀꢀꢀꢀꢀꢀꢀꢀꢀꢀꢀꢀꢀꢀꢀꢀꢀꢀꢀꢀꢀꢀ
溢流口
[0035]64
ꢀꢀꢀꢀꢀꢀꢀꢀꢀꢀꢀꢀꢀꢀꢀꢀꢀꢀꢀꢀꢀꢀ
顶盖
[0036]65
ꢀꢀꢀꢀꢀꢀꢀꢀꢀꢀꢀꢀꢀꢀꢀꢀꢀꢀꢀꢀꢀꢀ
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
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0040]请参阅附图1~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河岸坡地表面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生物填料层(1)、种植基质层(2)和植物层(3),还包括若干集水管(6);所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在河岸坡地表面自坡上水稻田(7)至坡下河道(8)经挡墙(4)分隔为若干阶梯,每个所述挡墙(4)上设有过水口(41),适于部分水流自河岸坡地坡上的水稻田(7)经过水口(41)依次溢流向下一阶梯,且所述集水管(6)的入水口高度设于其所处阶梯的种植基质层(2)顶面与其所述阶梯的过水口(41)的高度之间;所述集水管(6)的出口通入河道(8),适于部分水流自集水管(6)的入水口进入集水管并流入河道(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6)包括竖向集水管(61)和横向集水管(62),所述竖向集水管(61)竖直向下贯穿植物层(3)、种植基质层(2)和生物填料层(1),所述竖向集水管(61)的顶部设入水口,各所述阶梯中均设有所述竖向集水管(61);所述横向集水管(62)连通竖向集水管(61)的底部并沿河岸坡地地形由高至低处依次贯穿挡墙(4)通入河道(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河岸坡地的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包括溢流口(63)和顶盖(64),所述溢流口(63)处还设有滤网(65);和/或,所述过水口(41)设于挡墙(4)的一端,相邻两个挡墙(4)上的过水口(41)不设于挡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荣赵丁艳吴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瑞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