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2066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包括导流通道、絮凝沉淀区、格栅、好氧区、潜流渗滤坝、膜反应区和溢流出水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流通道及布置工艺组合应用于排口处理,将混流排口污染局限于导流通道内,经絮凝沉淀区、格栅、好氧区、潜流渗滤坝、膜反应区、溢流出水区各工艺流程处理后,能够去除混流排口出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有效削减污染入河量,提升污染物的处理效率,进而极大的缓解河道等受纳水体的压力,同时具有使用年限长兼具景观美化的特点。长兼具景观美化的特点。长兼具景观美化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
,特别是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岸上控源截污力度决定着河道等水体水环境治理成效。但对于一些老城区,由于生产生活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雨季时,雨水通过管网排入河道等水体的同时,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形成雨污合流排口,由于混流排口瞬时流量大、污染负荷高直接进入地表水体(河道、湖泊或水库),给地表水体带来较大的污染压力。
[0003]为推进水环境治理,控制外源污染负荷,针对雨污混流排口污染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技术、浮床技术、曝气技术及小型处理装置进行治理,但采用上述处理方式存在使用年限短、景观差、抗冲击负荷能力差、适配性较低等问题,无法快速、高效且持久地解决雨污混流入河问题。
[0004]因此,设计能够快速、集中处理,具有更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使用年限长且能够兼具景观美化效果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通过设置导流通道及布置工艺组合应用于排口处理,局限混流排口污染于导流通道内,经絮凝沉淀区、好氧区、膜反应区、溢流出水区各工艺流程处理后,能够有效削减污染入河量,提升污染物的处理效率,进而极大的缓解河道等受纳水体的压力,具有使用年限长的优点,还可兼具景观美化的特点。
[0006]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包括导流通道、絮凝沉淀区、格栅、好氧区、潜流渗滤坝、膜反应区和溢流出水区;
[0008]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并局限在特定通道内,避免污染扩散;
[0009]所述絮凝沉淀区进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实现混流排口出水中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的絮凝沉淀;
[0010]所述格栅设于所述絮凝沉淀区出口处,用于拦截絮凝沉淀区出水中的漂浮物;
[0011]所述好氧区进口连通所述絮凝沉淀区出口,用于对格栅拦截后的水体进行好氧处理;
[0012]所述潜流渗滤坝设于所述好氧区出口与所述膜反应区进口之间,用于去除好氧区出水中的颗粒物;
[0013]所述膜反应区进口连通所述好氧区出口,所述膜反应区底部设有出水管,用于对经过潜流渗滤坝的水体进行生物膜处理;
[0014]所述溢流出水区进口与所述膜反应区底部的出水管连通,进入溢流出水区的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的墙体为砖混结构、不透水围隔或内部填充填料的双排木桩。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沉淀区设有自动加药装置,用于投加絮凝剂。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沉淀区底部设有污泥区,用于定期进行污泥外排。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格栅包括格栅本体、固定墩和斜撑,所述固定墩设于所述格栅本体的底部至2/3高度处,所述斜撑的一端顶部与所述格栅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墩底端水平面上,所述格栅本体、固定墩底端水平面及斜撑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所述格栅本体的1/3高度处至顶部用于水体通过。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区底部设有沉水管道曝气系统,所述沉水管道曝气系统连接有沉水鼓风机。
[00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潜流渗滤坝的坝体自下而上依次填充有模块化填料层、功能性填料层和瓜子片层。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反应区垂直水流方向布设有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
[00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出水区侧面设有阻水墙,内部为填料区。
[00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本技术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设置导流通道专门针对混流排口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能够有效避免污染物扩散至全水体,有效削减污染入河量,提升污染处理效率。
[0025]2、本技术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于导流通道内设置混流排口污染处理工艺,通过依次设置絮凝沉淀区、好氧区、膜反应区和溢流出水区,并在好氧区和膜反应区交界处设置潜流渗滤坝,有效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具有更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使用年限长。
[0026]3、本技术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通过在导流通道墙体、潜流渗滤坝坝体顶端种植植物或设置盆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在好氧区水面的网兜内种植铜钱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下曝气双重方式营造好氧环境,溢流出水区的填料区顶端种植挺水植物,发挥“类潜流湿地“作用,不仅提高水体净化效果,而且达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
导流通道,2

絮凝沉淀区,3

格栅,4

好氧区,5

潜流渗滤坝,6

膜反应区,7

溢流出水区,21

自动加药装置;22

污泥区;30

格栅本体;31

固定墩;32

斜撑;41

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2

沉水鼓风机;43

网兜;61

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62

出水管;71

阻水墙;72

填料区;a

盆栽植物;b

铜钱草;c

人工水草;d

挺水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3]本技术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参考图1和图2,包括导流通道1、絮凝沉淀区2、格栅3、好氧区4、潜流渗滤坝5、膜反应区6和溢流出水区7;
[0034]所述导流通道1用于将混流排口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通道(1)、絮凝沉淀区(2)、格栅(3)、好氧区(4)、潜流渗滤坝(5)、膜反应区(6)和溢流出水区(7);所述导流通道(1)用于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并局限在所述导流通道(1)内,避免污染扩散;所述絮凝沉淀区(2)进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用于实现混流排口出水中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的絮凝沉淀;所述格栅(3)设于所述絮凝沉淀区(2)出口处,用于拦截絮凝沉淀区(2)出水中的漂浮物;所述好氧区(4)进口连通所述絮凝沉淀区(2)出口,用于对格栅(3)拦截后的水体进行好氧处理;所述潜流渗滤坝(5)设于所述好氧区(4)出口与所述膜反应区(6)进口之间,用于去除好氧区(4)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所述膜反应区(6)进口连通所述好氧区(4)出口,所述膜反应区(6)底部设有出水管(62),用于对经过潜流渗滤坝(5)的水体进行生物膜处理;所述溢流出水区(7)进口与所述膜反应区(6)底部的出水管(62)连通,进入溢流出水区(7)的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1)的墙体为砖混结构、不透水围隔或内部填充填料的双排木桩;和/或,所述导流通道(1)的墙体顶端摆放盆栽植物(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淀区(2)设有自动加药装置(21),用于投加絮凝剂;和/或,所述絮凝沉淀区(2)底部设有污泥区(22),用于定期进行污泥外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3)包括格栅本体(30)、固定墩(31)和斜撑(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阳赵丁艳王海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瑞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