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5034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有主线缆,所述充电枪固定连接有副线缆,所述主线缆长度大于副线缆长度,所述主线缆自由端连接有第二接电部,所述副线缆自由端连接有能够与第二接电部电导通的第一接电部,所述第二接电部与第一接电部在拉力作用下能够分离。使车辆产生的拉力方向与自脱落接电组件的脱离方向相同,有效避免自脱落接电组件由于受力方向的问题而造成设备损坏的问题,并且自脱落接电组件分离后,车辆携带走的线缆长度比较短,对行人、道路车辆的危害大大减小。道路车辆的危害大大减小。道路车辆的危害大大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充电桩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充电时都需要将充电枪连接在新能源汽车上,有一些车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忘记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在充电,可能会在连接充电枪的情况下开动新能源汽车,会拉断连接线甚至直接损坏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0003]目前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
[0004]第一种,车辆自带充电控制模块,如果充电桩插设在汽车上,那么控制模块就使车辆不能进行通电,车辆也就不会启动,该种方法需要车企在生产车辆的时候就需要加入该模块,一般车辆不具备该控制模块;
[0005]第二种,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公开(公告)号:CN108705939B,该种方式是在充电枪与线缆连接的位置设置自脱落结构,车辆使离后,只会有一个充电枪跟随车辆运动,线缆会滞留在充电桩本体上,该种设置方式虽然相对安全,但是充电桩一般设置在车辆后方,车辆充电位置一般在车辆后侧面,充电枪与线缆之间的自脱落结构为刚性连接,充电枪直插在车辆后侧面,车辆向前驶离时,将会产生侧面拉扯力,将会对自脱落位置产生较大的损伤,影响脱落结构的重复复位使用;
[0006]第三种,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自动断电保护型汽车充电桩,公开(公告)号:CN114475309A,在充电枪尾部线缆与充电桩主体之间设置自脱落结构,充电枪未拔出且车辆驶离后,自脱落结构在拉扯力作用下实现自脱落,但是由于自脱落结构设置在充电桩主体与充电枪尾部线缆之间,那么车辆驶离后,充电枪连带充电线缆一起跟随车辆上路,车辆外部悬挂线缆无论是对车主还是对路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有主线缆,所述充电枪固定连接有副线缆,所述主线缆长度大于副线缆长度,所述主线缆自由端连接有第二接电部,所述副线缆自由端连接有能够与第二接电部电导通的第一接电部,所述第二接电部与第一接电部在拉力作用下能够分离。
[0010]所述第一接电部、副线缆、充电枪定义为可分离件,所述第二接电部、主线缆、充电桩本体定义为不可移动件,所述可分离件上安装有报警组件,所述可分离件与所述不可移动件之间安装有触发报警件,所述触发报警件能够在第二接电部与第一接电部分离后使报警组件发出报警信号。
[0011]所述报警组件包括固定在可分离件上的电池盒、报警器,所述电池盒内设有电池、导电件,所述报警器第一接线端与导电件电连接,所述报警器第二接线端与电池其中一电极连接,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电池的另一电极弹性抵靠,所述触发报警件包括连接件、绝缘片,所述绝缘片阻隔在导电件与电池之间,所述连接件一端与绝缘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不可移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绝缘片能够在连接件拉力作用下脱离导电件与电池。
[0012]所述电池盒、报警器均固定安装在第一接电部上,所述连接件固定安装在第二接电部上。
[0013]所述第二接电部为插座,所述第一接电部为插头。
[0014]所述副线缆长度为20mm

200mm。
[0015]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或蜂鸣器。
[0016]所述电池为纽扣电池。
[0017]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使车辆产生的拉力方向与自脱落接电组件的脱离方向相同,有效避免自脱落接电组件由于受力方向的问题而造成设备损坏的问题,并且自脱落接电组件分离后,车辆携带走的线缆长度比较短,对行人、道路车辆的危害大大减小,并且本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自脱落接电组件位置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自脱落接电组件电导通时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车辆驶离时自脱落接电组件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充电桩本体1、充电枪2、自脱落接电组件3、主线缆4、副线缆5、第一接电部6、第二接电部7、连接件8、电池9、绝缘片10、导电件11、报警器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

3,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1、充电枪2,充电桩本体1固定连接有主线缆4,充电枪2固定连接有副线缆5,主线缆4长度大于副线缆5长度,主线缆4自由端连接有第二接电部7,副线缆5自由端连接有能够与第二接电部7电导通的第一接电部6,第二接电部7与第一接电部6在拉力作用下能够分离,第一接电部6、第二接电部7定义为自脱落接电组件3。
[0024]本装置使充电枪2延伸出一段长度较短副线缆5,充电桩本体1连接一段长度较长的主线缆4,在主线缆4、副线缆5之间安装自脱落接电组件3,在副线缆5作用下保证自脱落接电组件3与充电枪2之间柔性连接,参考图3,当车辆携带充电枪驶离的时候,拉力作用下,自脱落接电组件3可以在副线缆5作用下改变与充电枪2之间的角度,使车辆产生的拉力方向与自脱落接电组件3的脱离方向相同,有效避免自脱落接电组件3由于受力方向的问题而造成设备损坏的问题,并且自脱落接电组件3分离后,车辆携带走的线缆长度比较短,对行人、道路车辆的危害大大减小。
[0025]为了使车主及时发现充电抢未拔出的问题,第一接电部6、副线缆5、充电枪2定义为可分离件,第二接电部7、主线缆4、充电桩本体1定义为不可移动件,可分离件上安装有报警组件,可分离件与不可移动件之间安装有触发报警件,触发报警件能够在第二接电部7与第一接电部6分离后使报警组件发出报警信号。当自脱落接电组件3分离后,触发报警件触发报警组件的报警功能,能够对车主起到提醒作用。
[002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3,报警组件包括固定在可分离件上的电池盒、报警器12,电池盒内设有电池9、导电件11,电池9可以采用纽扣电池,报警器12第一接线端与导电件11电连接,报警器12第二接线端与电池9其中一电极连接,导电件11与电池9的另一电极弹性抵靠,触发报警件包括连接件8、绝缘片10,绝缘片10阻隔在导电件11与电池9之间,连接件8一端与绝缘片10固定连接,连接件8另一端与不可移动件固定连接,绝缘片10能够在连接件8拉力作用下脱离导电件11与电池9。
[0027]正常使用状态下,参考图2,绝缘片10阻隔在导电件11与电池9之间,报警器12与电池9之间的电路为断路状态,参考图3,当车辆拉动自脱落接电组件3分离时,第一接电部6、第二接电部7分离,连接件8拉动绝缘片10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1)、充电枪(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固定连接有主线缆(4),所述充电枪(2)固定连接有副线缆(5),所述主线缆(4)长度大于副线缆(5)长度,所述主线缆(4)自由端连接有第二接电部(7),所述副线缆(5)自由端连接有能够与第二接电部(7)电导通的第一接电部(6),所述第二接电部(7)与第一接电部(6)在拉力作用下能够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部(6)、副线缆(5)、充电枪(2)定义为可分离件,所述第二接电部(7)、主线缆(4)、充电桩本体(1)定义为不可移动件,所述可分离件上安装有报警组件,所述可分离件与所述不可移动件之间安装有触发报警件,所述触发报警件能够在第二接电部(7)与第一接电部(6)分离后使报警组件发出报警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桩自断电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组件包括固定在可分离件上的电池盒、报警器(12),所述电池盒内设有电池(9)、导电件(11),所述报警器(12)第一接线端与导电件(11)电连接,所述报警器(12)第二接线端与电池(9)其中一电极连接,所述导电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二伟林荣荣林利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