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839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包括筛筒和分别固接在筛筒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筛筒包括套设的外筒与内筒,外筒上连接有第一气口,内筒连通有第二气口,内筒内部填充有第一吸附填料,外筒与内筒之间填充有第二吸附填料,内筒靠近第一端盖端与外筒连通,第一气口和第二气口均远离第一端盖设置;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位于筛筒的顶部和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获得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还具有一定的储氧能力的分子筛。储氧能力的分子筛。储氧能力的分子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


[0001]本技术属于制氧分子筛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

技术介绍

[0002]分子筛是制氧机中的重要部件,分子筛制氧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治疗和家庭护理,现有技术中为提高分子筛制氧机的制氧能力和制氧量,分子筛中均具有多个分子塔,这样部分分子塔进行制氧时,另部分分子塔进行排氮解析,这样就能够实现分子筛制氧机不停机连续制氧。然而这种制氧机一方面没有储氧能力,另一方面这类制氧机结构复杂,控制系统也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为解决这类问题,依据分子筛制氧原理,现有技术中提出一些结构简答,成本低的制氧分子筛,这类制氧分子筛中虽然不能进行氮气解析,但是其通过分子筛颗粒对空气中的氮气等进行吸附,排出氧气,实现制氧。然而,因为空气中总是会存在一些灰尘和水气,这类分子筛虽然成本低,但是其使用寿命也较短,影响这类分子筛的推广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获得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还具有一定的储氧能力的分子筛。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包括筛筒和分别固接在所述筛筒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筛筒包括套设的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上连接有第一气口,所述内筒连通有第二气口,所述内筒内部填充有第一吸附填料,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填充有第二吸附填料,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端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口均远离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位于筛筒的顶部和底部。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口为进气口,第二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二气口为进气口,第一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外圆槽,所述第一限位外圆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所述外筒端部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外圆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
[0008]所述第一端盖的内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内圆槽,所述第一限位内圆槽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外圆槽内侧且同心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内圆槽包括若干相离设置的限位圆弧槽,所述内筒端部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内圆槽内,所述内筒通过相邻两限位圆弧槽之间区域与所述外筒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盖的内表面上同心套设有第二限位外圆槽和第二限位内圆槽,所述第二限位外圆槽和第二限位内圆槽内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的端部分别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外圆槽和所述第二限位内圆槽内,并分别与
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密封。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口由外筒侧面与所述外筒连通,且靠近所述第二端盖设置,所述第二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并与所述内筒连通。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筒和外筒结构设计,以及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端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口均远离所述第一端盖设置,且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实现了在外筒内对空气中灰尘和水汽进行过滤,然后内筒内对氧气进行分离,制得氧气,延长内筒内氧气分子筛使用寿命,获得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还具有一定的储氧能力的分子筛。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主视图。
[0014]图3为图2中A

A向剖视图。
[0015]图4为第一端盖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第二端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包括筛筒1和分别固接在筛筒1两端的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通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实现筛筒的固定和安装。筛筒1包括套设的外筒12与内筒11,外筒12上连接有第一气口4,内筒11连通有第二气口5。内筒11内部填充有第一吸附填料111,外筒12与内筒11之间填充有第二吸附填料121,内筒11靠近第一端盖2端与外筒12连通,第一气口4和第二气口5均远离第一端盖2设置,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分别位于筛筒1的顶部和底部。
[0019]上述方案中,第一吸附填料111为氧气分子筛,第二吸附填料121为水汽吸附颗粒,所述第一气口为进气口,第二气口为出氧口;或者,所述第二气口为进气口,第一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在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分别位于筛筒1的顶部和底部,且内筒靠近第一端盖端与外筒连通情况下,第一气口为进气口或出氧口,第二气口为出氧口或进气口的两种情况均可,当然对应的内筒内第一吸附填料111应该为氧气分子筛或者为水汽吸附颗粒,第二吸附填料121应该为水汽吸附颗粒或氧气分子筛,这两总情况下,制备氧气原理均相同。
[0020]基于上段描述,为简化叙述,下面均以所述第一气口为进气口,第二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一吸附填料111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二吸附填料121为水汽吸附颗粒为例做具体介绍。
[0021]第一吸附填料111氧气分子筛实现氧分离,吸收氮气二氧化碳等非氧气气体,实现氧气分离,制得氧气,即由第二气口5位置排出氧气。第二吸附填料121水汽吸附颗粒一般采用硅胶吸附颗粒等,实现对空气中的水汽、灰尘等进行过滤。
[002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由图3可见,空气由第一气口4进入,然后沿外筒上升,经过第二吸附填料121,至第一端盖2位置,再由内筒靠近第一端盖2端进入内筒内,然后沿内筒下降,经过第一吸附填料111氧气分子筛,最后由第二气口5位置排出氧气。在这个气体运动的过程中,首先空气上升,经过第二吸附填料121水汽吸附颗粒,空气中灰尘和水汽一方面会被第二吸附填料121水汽吸附颗粒吸收,另一方面因灰尘和水汽较重,在随气体上升中,灰尘和水汽会在第二吸附填料121的下半段停留,这样通过外筒和外筒内第二吸附填料121水汽吸附颗粒的设置,使得空气中的水汽、灰尘等被过滤,空气中灰尘和水汽不会进入内筒。即本方案的使用,一方面滤除了空气中的灰尘和水汽,使得能够获得洁净的气体,另一方面避免水汽、灰尘进入内筒,延长了内筒内第一吸附填料111为氧气分子筛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确保了第一吸附填料111为氧气分子筛的制氧效率。
[002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空气经过内筒11靠近第一端盖2端进入内筒内,并向下运动,因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且氮气摩尔质量小于氧气摩尔质量,这样在气体经过第一吸附填料111氧气分子筛时,氧气下行,而氮气被氧气分子筛吸收且多停留在内筒的上半段,内筒的下半段内气体多为氧气,在氧气暂时不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其特征在于,包括筛筒和分别固接在所述筛筒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筛筒包括套设的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上连接有第一气口,所述内筒连通有第二气口,所述内筒内部填充有第一吸附填料,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填充有第二吸附填料,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端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口均远离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位于筛筒的顶部和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口为进气口,第二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口为进气口,第一气口为出氧口,所述第二吸附填料为氧气分子筛,所述第一吸附填料为水汽吸附颗粒。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制氧储氧一体化分子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外圆槽,所述第一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本胜李昌才李海洋梁锐丁松林冷宇航吕涛张静代鹏张玉玲陶瑞杰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康居人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