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642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驱动系统、行走组件和车身覆盖件,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驱动系统,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车架包括中部纵梁及横杆,中部纵梁和横杆设于第一乘员舱和第二乘员舱之间,中部纵梁设于车架的两侧,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侧的中部纵梁;横杆上还设有两个沿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分布的扶手管,两个扶手管之间的间距大于0。本申请通过在后排乘员舱中独立设置供后排乘员抓握的扶手管,在全地形车行驶过程中能够增强后排乘员的身体稳定性,避免后排乘员之间发生相互碰撞,也能够避免后排乘员与全地形车之间发生碰撞。排乘员与全地形车之间发生碰撞。排乘员与全地形车之间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通过性能和乐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SSV(Side by Side Vehicle)和UTV(Utility Vehicle)这两类全地形车具有半封闭驾驶室。
[0003]全地形车一般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发动机和前后轮等组件或零件。全地形车前后两个乘员舱,后排乘员舱中缺少供后排乘员束缚自己的结构,或者后排乘员舱中的束缚结构无法起到良好束缚效果,全地形车行驶过程中存在后排乘员之间相互碰撞或后排乘员碰撞全地形车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能较好的保证后排乘员身体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驱动系统、行走组件和车身覆盖件,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驱动系统,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车架包括中部纵梁及横杆,中部纵梁和横杆设于第一乘员舱和第二乘员舱之间,中部纵梁设于车架的两侧,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侧的中部纵梁;横杆上还设有两个沿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分布的扶手管,两个扶手管之间的间距大于0。
[0006]进一步地,扶手管沿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346mm且小于等于520mm。
[0007]进一步地,扶手管包括抓握部及连接至抓握部两端的连接部,抓握部基本沿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延伸,连接部的一端连接至抓握部,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至横杆。
[0008]进一步地,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的第一平面上,横杆沿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在第一平面内具有横杆投影,抓握部沿全地形车的竖向在第一平面内具有抓握部投影,横杆投影和抓握部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等于56mm。
[0009]进一步地,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的第一平面上,横杆沿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在第一平面内具有横杆投影,抓握部沿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在第一平面内具有抓握部投影,横杆投影的中心与抓握部投影的中心在全地形车的纵向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57mm且小于等于86mm。
[0010]进一步地,抓握部的长度大于等于270mm且小于等于406mm。
[0011]进一步地,两个扶手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495mm且小于等于745mm。
[0012]进一步地,两个扶手管之间沿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49mm且小于等于225mm。
[0013]进一步地,扶手管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横杆的高度。
[0014]进一步地,扶手管的高度设置为与横杆的高度基本持平。
[0015]本申请通过在后排乘员舱中独立设置供后排乘员抓握的扶手管,在全地形车行驶过程中能够增强后排乘员的身体稳定性,避免后排乘员之间发生相互碰撞,也能够避免后排乘员与全地形车之间发生碰撞。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中部纵梁、前顶杠、后顶杠、中部横梁和转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转换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转换组件的第二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架的侧视示意图;
[0022]图7为图6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后车门及周边部件的侧视示意图;
[0024]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尾部纵梁及车门固定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5]图1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后车门及周边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架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扶手管及周边部件的俯视图;
[0028]图1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扶手管及周边部件的侧视图;
[0029]图1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组件的俯视图;
[0030]图1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的侧视图;
[0031]图1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座椅中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1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座椅中连接部的俯视图;
[0033]图1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座椅连接至车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1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35]图2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车架中乘员舱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与缓冲件的俯视图;
[0037]图2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与缓冲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9]图1示出了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座椅组件13、驱动系统14和行走组件15。为了清楚地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其中车架11用于构成全地形车100的主体框架,其他系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设于车架11的外侧,用于覆盖大部分的车架11。座椅组件13连接至车架11,用于供驾驶者和乘客乘坐。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11,用于为全地形车100提供驱动力。行走组件15至少部分设于车架11下方,行走组件15直
接或间接地接受驱动系统输出的驱动力并带动全地形车100行走。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为包括SSV及UTV在内各种类型的全地形车100,同时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全地形车100也可以为包括燃油驱动、电驱动、混合动力驱动及其他驱动形式的全地形车。
[004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全地形车100设置为一种具备前后座舱的双排车。其中,车架11能够构成第一乘员舱111和第二乘员舱112,第二乘员舱112位于第一乘员舱111的后方。如图2所示,车架11基本为框架结构。车架11包括中部纵梁113、前顶杠114、后顶杠115、中部横梁116和转接组件117,中部纵梁113、前顶杠114、后顶杠115和中部横梁116都连接至转接组件117。即在车架11中,通过转接组件117将中部纵梁113、前顶杠114、后顶杠115和中部横梁116连接在一起。中部纵梁113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前顶杠114和后顶杠115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中部横梁116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车架11顶部两侧的中间位置,上述中部纵梁113、前顶杠114、后顶杠115和中部横梁116汇聚于此并在此处相互固定连接组成车架11的顶部框架。中部纵梁113、前顶杠114、后顶杠115和中部横梁116分体制造并通过转接组件117相互连接。相较于中部纵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至少部分围合形成第一乘员舱和第二乘员舱;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驱动系统;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中部纵梁及横杆,所述中部纵梁和所述横杆设于所述第一乘员舱和所述第二乘员舱之间,所述中部纵梁设于所述车架的两侧,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侧的所述中部纵梁;所述横杆上还设有两个沿所述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分布的扶手管,两个所述扶手管之间的间距大于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管沿所述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346mm且小于等于5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管包括抓握部及连接至所述抓握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抓握部基本沿所述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抓握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横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的第一平面上,所述横杆沿所述全地形车的竖向方向在第一平面内具有横杆投影,所述抓握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伟东刘云龙王旭刘金全李瑞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