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双载子接面晶体管架构,特别是一种可兼具低电路复杂度与较少的电路布局面积的优势,并同时可产生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一种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已知瞬时电压抑制器或称为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是一种设计可针对突然产生、或瞬时的过压(overvoltage)情况作出实时反应的电子元件。而为了实现此一保护的目的,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属TVS二极管或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其设计意旨,在于保护电子装置能够免于受到过压的影响。一般来说,相较于现有常见的其他过压保护元件(例如:变阻器或气体放电管),当过压条件产生时,瞬时电压抑制器的操作特性要求它必须能够更快地响应于所述过压情况。这使得瞬时电压抑制器元件对于防止瞬时产生且通常具有破坏性的电压脉冲更为有用,因为这些快速产生的过压脉冲通常可能由电路的内部或外部事件(例如:闪电或电弧)所引发而存在于其电路架构中。除此之外,瞬时电压抑制器亦能够进一步地应用于电子电路中数据传输或信号线上的单向或双向静电防护(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一般来说,当设备额定用于各种应用时,产生的瞬时过压的能量位准是可以通过以焦耳测量的能量或与电流相关的等级来进行估算。其中,这些过压脉冲可以通过采用专门的电子仪器来进行测量,从而通过这些仪器能显示持续几微秒或更短时间的数千伏振幅的电源扰动。
[0003]已知现有技术其中之一美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半导体基底,其具有一第一导电型态;一掺杂层,其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并且,所述掺杂层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之上;一掺杂井型区,其具有一第二导电型态,所述掺杂井型区设置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层之中,并且,所述第一导电型态与所述第二导电型态为相异的导电型态,其中,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中还设置有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一第一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一第二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一第三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一第四重掺杂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一第五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电性耦接于一第一接点,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共同电性耦接于一第二接点,并且,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一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二重掺杂区是通过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间隔开;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一第六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一第七重掺杂区,所述第六重掺杂区与所述第七重掺杂区设置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层中,其中,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六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七重掺杂区是通过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间隔开,并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六重掺杂区电性耦接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一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七重掺杂区电性耦接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二重掺杂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电型态为N型半导体型,且所述第二导电型态为P型半导体型时,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分别电性耦接至一正电压位准与一接地电压位准,从而提供一正向涌浪操作模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操作于所述正向涌浪操作模式时,一横向导通路径被生成,且所述横向导通路径包括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所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亦包括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所组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操作于所述正向涌浪操作模式时,一垂直导通路径被生成,且所述垂直导通路径包括至少一个垂直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及与所述垂直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串联的至少一个顺偏二极管。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
述至少一个垂直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层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六重掺杂区所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垂直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亦包括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层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七重掺杂区所组成。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顺偏二极管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六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一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所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顺偏二极管亦包括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七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二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所组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电型态为N型半导体型,且所述第二导电型态为P型半导体型时,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分别电性耦接至一负电压位准与一接地电压位准,从而提供一负向涌浪操作模式。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操作于所述负向涌浪操作模式时,一横向导通路径被生成,且所述横向导通路径包括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所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横向n
‑
p
‑
n双载子接面晶体管结构亦包括由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井型区以及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五重掺杂区所组成。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八重掺杂区与一第九重掺杂区,其中,所述第八重掺杂区与所述第九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八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九重掺杂区设置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掺杂层中,并且,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八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九重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三重掺杂区与具有所述第一导电型态的所述第四重掺杂区共同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接点。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横向与垂直导通路径的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电型态为N型半导体型,且所述第二导电型态为P型半导体型时,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分别电性耦接至一正电压位准与一接地电压位准,从而提供一正向涌浪操作模式。13.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菘志,叶致廷,庄哲豪,
申请(专利权)人:晶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