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2693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包括第一前摆臂体,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上端设置有吸能盒,且吸能盒的上端连接有防碰撞梁,所述防碰撞梁的右端下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对应设置的第二前摆臂体,所述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上端中部连接处设置有纵梁;冷却模块支架,其单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上端内侧,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开槽,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下端外侧设置有后摆臂本体。该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有利于进行拆卸安装,避免造成有零部件损坏时无法及时的维修更换,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稳定的辅助支撑固定,且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相关
,具体为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设计常见的底盘悬架结构有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等,副车架作为悬架系统的重要结构件,承载着电机、控制臂、稳定杆、转向机、防撞梁、吸能盒以及冷却模块支架,结构较为复杂,控制臂与整车的轮心相连接,为主要的受力件,受到的侧向力也更大,为追求更好的操控性,必须要求较高控制臂点的刚度;防撞梁和吸能盒在碰撞时对安全十分关键,会影响到驾驶人的生命安全,而在发生碰撞时,零件的柔性化变得十分重要,比如:
[0003]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4279627U,公开了一种全框式前副车架连接结构,包括副车架和前半框,所述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前半框包括前左纵梁、前右纵梁和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和前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不便于进行拆卸安装,易造成有零部件损坏时无法及时的维修更换,不便于根据需要进行稳定的辅助支撑固定,且实用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便于进行拆卸安装,易造成有零部件损坏时无法及时的维修更换,不便于根据需要进行稳定的辅助支撑固定,且实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包括第一前摆臂体,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上端设置有吸能盒,且吸能盒的上端连接有防碰撞梁,所述防碰撞梁的右端下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对应设置的第二前摆臂体,所述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上端中部连接处设置有纵梁,且纵梁的下端设置有前悬置支架;
[0007]冷却模块支架,其单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上端内侧,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开槽,且摆臂开槽的内侧设置有前摆臂固定板,所述第一前摆臂体的下端外侧设置有后摆臂本体,所述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下端内侧均设置有后悬置支架,所述吸能盒和冷却模块支架与第一前摆臂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连接组件,且连接组件由调节栓、第一橡胶圈、第二橡胶圈和调节螺母构成。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均通过吸能盒与防碰撞梁之间相连接,且防碰撞梁的纵截面形状为弧形。
[0009]优选的,所述吸能盒和冷却模块支架与第一前摆臂体的连接处设置有调节栓,且调节栓的上端外侧设置有第一橡胶圈,所述第一橡胶圈的下端外侧设置有第二橡胶圈,且
第二橡胶圈的下侧设置有与调节栓相连接的调节螺母。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均与调节栓之间采用套接的方式相连接,且调节栓与调节螺母之间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前悬置支架在纵梁的中部下侧呈对称式安装,且前悬置支架的内侧设置有与纵梁固定连接并起到加固支撑功能的前悬置加强板。
[0012]优选的,所述摆臂开槽关于防碰撞梁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且摆臂开槽和第一前摆臂体均与前摆臂固定板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后摆臂本体在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的下端外侧纵截面呈三角形设置,且后摆臂本体的内侧均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和第二前摆臂体相连接的后摆臂固定板。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有利于进行拆卸安装,避免造成有零部件损坏时无法及时的维修更换,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稳定的辅助支撑固定,且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
[0015]1、设置调节栓依次贯穿于吸能盒和第一前摆臂体与调节螺母之间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且调节栓与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之间均采用套接的方式相连接,同理第一前摆臂体与冷却模块支架之间与连接组件相连接,可以在吸能盒或冷却模块支架受损时进行及时的拆卸更换;
[0016]2、设置前悬置支架的内侧设置有与纵梁固定连接的前悬置加强板,且摆臂开槽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固定连接的前摆臂固定板,以及后摆臂本体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固定连接的后摆臂固定板,可以进行稳定的辅助支撑固定;
[0017]3、设置该装置整体通过装配点布置,取消了后横梁结构,重量降低15%,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取消后横梁结构,降低了副车架重量降低了约15%,局部结构加强,刚度提升20%,柔性化连接降低了后期维修成本和周期,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前悬置支架与前悬置加强板连接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后摆臂本体与后摆臂固定板连接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连接组件的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第一前摆臂体;2、吸能盒;3、防碰撞梁;4、第二前摆臂体;5、纵梁;6、前悬置支架;7、前悬置加强板;8、冷却模块支架;9、摆臂开槽;10、前摆臂固定板;11、后摆臂本体;12、后摆臂固定板;13、后悬置支架;14、连接组件;1401、调节栓;1402、第一橡胶圈;1403、第二橡胶圈;1404、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包括第一前摆臂体1的上端设置有吸能盒2,且吸能盒2的上端连接有防碰撞梁3,防碰撞梁3的右端下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1对应设置的第二前摆臂体4,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上端中部连接处设置有纵梁5,且纵梁5的下端设置有前悬置支架6;
[0026]冷却模块支架8单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上端内侧,第一前摆臂体1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开槽9,且摆臂开槽9的内侧设置有前摆臂固定板10,第一前摆臂体1的下端外侧设置有后摆臂本体11,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下端内侧均设置有后悬置支架13,吸能盒2和冷却模块支架8与第一前摆臂体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连接组件14,且连接组件14由调节栓1401、第一橡胶圈1402、第二橡胶圈1403和调节螺母1404构成。
[0027]在使用该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时,首先将各个零件组装完成,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5中,设置调节栓1401依次贯穿于吸能盒2和第一前摆臂体1与调节螺母1404之间采用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摆臂体(1),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的上端设置有吸能盒(2),且吸能盒(2)的上端连接有防碰撞梁(3),所述防碰撞梁(3)的右端下侧设置有与第一前摆臂体(1)对应设置的第二前摆臂体(4),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上端中部连接处设置有纵梁(5),且纵梁(5)的下端设置有前悬置支架(6);冷却模块支架(8),其单体分别设置在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上端内侧,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摆臂开槽(9),且摆臂开槽(9)的内侧设置有前摆臂固定板(10),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的下端外侧设置有后摆臂本体(11),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的下端内侧均设置有后悬置支架(13),所述吸能盒(2)和冷却模块支架(8)与第一前摆臂体(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连接组件(14),且连接组件(14)由调节栓(1401)、第一橡胶圈(1402)、第二橡胶圈(1403)和调节螺母(1404)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摆臂体(1)和第二前摆臂体(4)均通过吸能盒(2)与防碰撞梁(3)之间相连接,且防碰撞梁(3)的纵截面形状为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梁式装配式全框副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和冷却模块支架(8)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昊赵永大何照辉王建林张建王远生李幸福王聪张凤超任润润马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