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238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焦距,其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焦距;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中任意两相邻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间隔件,其中,与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二间隔件,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直接接触的间隔件为第四间隔件;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0.0<CP2*D3s/(T23*CP3)<50.0。20.0<CP2*D3s/(T23*CP3)<50.0。20.0<CP2*D3s/(T23*CP3)<5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用户对红外镜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主流红外镜头的光学设计大多只考虑光学成像镜片的配合,忽略了组装结构对镜头性能的影像,特别是各结构之间的间隔件排布。怎样设计一款兼顾高成像质量、组装简易且成本可控的红外镜头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焦距,其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焦距;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中任意两相邻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间隔件,其中,与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二间隔件,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直接接触的间隔件为第四间隔件;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0.0<CP2*D3s/(T23*CP3)<50.0,其中,CP2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D3s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物侧面的外径,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0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11.0≤(R3*D2m)/(R2*D1m)≥<

2.0,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1m为所述第一间隔件像侧面的外径,D2m为所述第二间隔件像侧面的外径。
[00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40.0<EP12*f1/(R1*CP1)<55.0,其中,CP1为所述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12为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之间的间隔,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0.0<R2*d1s/(CT1*R1

T12*R1)≤50.0,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1s为所述第一间隔件物侧面的内径,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12.0≤(R4*D2s)/(R5*D3s)<

3.0,其中,R4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物侧面的外径,D3s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物侧面的外径。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1.0≤R7/CP3+(R6/T34)<28.0,其中,R6为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T34为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0<(TD

d2s)/T23<6.0,其中,TD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物侧面的内径。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5.0<(TD

d1m)/(CT1

CT2)<8.0,其中,TD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轴上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d1m为所述第一间隔件像侧面的内径。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12.0<f2/d2m<5.0,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d2m为所述第二间隔件像侧面的内径。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0<T12/T23<8.0,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0.0<f1/T12<15.0,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1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片式镜头架构,通过合理配置各透镜的焦距、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数量、第二和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外径以及第二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等,在满足镜头成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整体光线的偏折角度,利于平衡整个系统的像差,并可有效降低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敏感性,增强其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抗变化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品质。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消除杂光的示意图;
[0017]图2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A至图5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19]图6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1]图9至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2]图11A至图11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0024]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0025]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成像透镜组、镜筒结构及间隔元件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不限于一个实施例中的成像透镜组只能与该实施例的镜筒结构、间隔元件等组合。
[0026]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焦距,其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焦距;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焦距;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中任意两相邻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像侧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间隔件,其中,与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二间隔件,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接触的间隔件为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直接接触的间隔件为第四间隔件;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0.0<CP2*D3s/(T23*CP3)<50.0,其中,CP2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D3s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物侧面的外径,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11.0≤(R3*D2m)/(R2*D1m)<

2.0,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1m为所述第一间隔件像侧面的外径,D2m为所述第二间隔件像侧面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40.0<EP12*f1/(R1*CP1)<55.0,其中,CP1为所述第一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12为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之间的间隔,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0.0<R2*d1s/(CT1*R1

T12*R1)≤50.0,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1s为所述第一间隔件物侧面的内径,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R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伟宁宁张韵王亚磊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