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0928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5
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由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组成,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3.5<R52/R51<4.5。上述的光学系统通过对八枚透镜的合理设计,能够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
,具体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尤其是应用于运动相机的光学系统。对于传统搭载于运动相机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八片式透镜结构为主。然而,此种光学系统由于透镜数量较多,透镜的面型配置不合理时容易使得像差较大,从而使得成像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多枚透镜的面型配置不合理时像差较大和成像质量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4]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由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组成;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3.5<R52/R51<4.5;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0005]上述的光学系统,通过将第一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以及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凸面,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将光线耦合入光学系统中,同时可最大化的增加光学系统的视场角,通过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凹面,能够减缓光线进入光学系统,使光线更加顺滑的过渡到第二透镜,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通过将第二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以及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凸面并配合第一透镜,进一步减缓了光线进入光学系统,同时使光线向成像面移动,保证从第一透镜出来的光线以及进入第三透镜的光线有一个较好的过渡,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提升光学系统的装配良率;通过将第三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能够搭配具有正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使光线向成像面移动,从而减小光学系统的色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性能;通过将第五透镜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以及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凹面,能够使更多的光线通过,提升光学系统的相对照度;通过将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
处设置为凹面以及搭配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能够进一步矫正光学系统的色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整体性能;通过将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凸面以及搭配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能够有效地增加光学系统的像高,并保证边缘视场的成像质量;通过将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设置为凹面,可以有效地增加入射到感光元件例如感光芯片表面的主光线入射角度;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五透镜满足上述的关系式,能够使得第五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平缓或过度弯曲,从而有利于第五透镜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6mm<(R12*SD11)/R1<1.9mm;其中,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径的一半。
[0007]如此,第一透镜的面型和口径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进而为大角度入射光线提供了足够的光路偏折空间,便于大角度入射至第一透镜的光线在第一透镜内部平缓汇聚,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球差的产生。进一步地,当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大于1.5mm时,光学系统在跌落实验、冲击实验或其他测试中能符合产品判定标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1mm<(R61*R81)/R52<1.5mm,8mm<(F8*R82)/R81<20mm;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1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2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
[0009]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此三个面分别与感光元件之间产生的鬼像,保证光学系统在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降低鬼影风险;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边缘光线入射到感光元件表面的角度在合理范围,从而使得光学系统与感光元件具有良好匹配度,避免成像出现偏色的风险。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2<(V7

V6)/(V3

V4)<1.7;其中,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阿贝数。
[0011]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光学系统的色差,提升光学系统成像质量。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2mm
‑1<R21/(CT2*ET2)<14mm
‑1;其中,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的距离。
[0013]如此,不仅可以减小边缘视场的场曲,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光学系统的畸变。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5mm<F3/N3<

4mm;其中,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0015]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第三透镜的高低温的离焦量,保证光学系统高低温环境下的成像质量。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0.3<(CT3+CT4+CT5+CT6+CT7)/TTL<0.4;其中,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5为所述第五透
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由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组成;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3.5<R52/R51<4.5;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6mm<(R12*SD1)/R11<1.9mm;其中,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径的一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1mm<(R61*R81)/R52<1.5mm,8mm<(F8*R82)/R81<20mm;其中,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1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2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2<(V7

V6)/(V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娇王玉荣关雷占发程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