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面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2004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抗菌面料及其生产工艺,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由主体纱线与抗菌纱线经纬交织而成,面料本体的编织结构分为三层,分别为位于中心的平纹层和位于平纹层两侧的缎纹层,抗菌纱线的表面包覆有抗菌膜,抗菌膜包括以下比例的组分,纳米银:10%、丙烯酸聚硅氧烷:40%、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5%,余量为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纱线通过纳米银改性形成抗菌纱线的方式,使得面料具有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释放银离子实现面料的抗菌效果,同时改性剂中的丙烯酸聚硅氧烷可以在纱线的表面凝结成膜,起到拒水、拒油的作用,防止纳米银在洗涤时溶解于水中,保证了面料在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抗菌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抗菌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抗菌性是目前贴身衣物面料的重要性能之一。
[0003]现有的抗菌面料一般是通过使用抗菌材料进行面料的编织,纺织领域中常见的抗菌纤维有金属纤维、麻纤维以及使用抗菌剂改性后的各种化纤,而面料抗菌性的来源则是这些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在面料内释放抗菌因子,进而对面料内的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
[0004]但是这些材料中释放的抗菌因子大多溶于水或一部分有机溶剂,这使得面料在经过洗涤后有大量的抗菌因子溶解在水中,导致面料的抗菌性能有所下降,并且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面料抗菌性下降的幅度会越专利技术显,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抗菌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抗菌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由主体纱线与抗菌纱线经纬交织而成,所述面料本体的编织结构分为三层,分别为位于中心的平纹层和位于所述平纹层两侧的缎纹层,所述抗菌纱线的表面包覆有抗菌膜。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纱线与所述抗菌纱线在所述平纹层中的数量比为1:2,所述主体纱线与所述抗菌纱线在所述缎纹层中的数量比为1:1。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纱线的直径大于所述抗菌纱线的直径,所述主体纱线与所述抗菌纱线的捻向均为S捻。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菌膜包括以下比例的组分,纳米银:10%、丙烯酸聚硅氧烷:40%、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5%,余量为水。
[0010]抗菌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纺纱:将棉纤维与涤纶纤维、羊毛纤维、蚕丝纤维、麻纤维、锦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混纺制成主体纱线,将羊毛纤维、棉纤维、腈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混纺制成抗菌纱线;
[0012]S2改性:将纳米银、丙烯酸聚硅氧烷、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与水混合调配得到改性剂,再将抗菌纱线通过浸泡使得纱线吸收改性剂,而后取出改性剂在80℃下通风烘干,位于抗菌纱线表面的改性剂凝结形成抗菌膜。
[0013]S3编织:将主体纱线作为经纱,抗菌纱线作为纬纱在经纬编织机上采用七枚四飞的规律进行缎纹层的编织,将主体纱线作为经纱,主体纱线和抗菌纱线作为纬纱,采用经纬编织机进行平纹层的编织;
[0014]S4复合:通过热压工艺将缎纹层和平纹层进行复合,得到坯布;
[0015]S5整理:通过烧毛、退浆和漂白工艺对复合后的坯布进行练漂处理。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纺纱工艺中,所述主体纱线采用环锭纺,所述抗菌纱线采用赛络纺。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纹层中用于经纱的所述主体纱线麻纤维含量高于用于纬纱的所述主体纱线麻纤维含量。
[0018]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通过将纱线通过纳米银改性形成抗菌纱线的方式,使得面料具有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释放银离子实现面料的抗菌效果,同时改性剂中的丙烯酸聚硅氧烷、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可以在纱线的表面凝结成膜,起到拒水、拒油的作用,防止纳米银在洗涤时溶解于水中,保证了面料抗菌能力不会因为多次洗涤而导致削弱。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缎纹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平纹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平纹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主体纱线;2、抗菌纱线;3、平纹层;4、缎纹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一种抗菌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7]S1纺纱:将棉纤维与涤纶纤维、羊毛纤维、蚕丝纤维、麻纤维、锦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环锭纺工艺混纺制成主体纱线1,将羊毛纤维、棉纤维、腈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赛络纺工艺混纺制成抗菌纱线2;
[0028]主体纱线1以棉纤维为主体,棉纤维的亲水性有利于面料后续的印染和后整理加工,若采用锦纶纤维为则可以用于加强主体纱线1的结构强度和耐磨性,进而起到加强面料整体强度的作用,延长面料的使用寿命;
[0029]而涤纶纤维的强度和耐磨性虽然仅次于锦纶纤维,但是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使得水分无法在面料上长时间保留,进而实现速干的效果;
[0030]麻纤维则可以具体为苎麻纤维或亚麻纤维,上述两种纤维都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强面料抗菌能力的作用;
[0031]蚕丝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湿透气性,可以用于扩展面料的功能范围,使得面料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0032]羊毛纤维也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保湿性,可以进一步降低面料后整理时的难度,同时由于其与麻纤维和蚕丝纤维同属于天然纤维,因此具有较强的亲肤性,在面料穿着时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
[0033]S2改性:将纳米银10%、丙烯酸聚硅氧烷40%、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5%与水混合调配得到改性剂,再将抗菌纱线2通过浸泡使得纱线吸收改性剂,而后取出改性剂在80℃下通风烘干,位于抗菌纱线2表面的改性剂凝结形成抗菌膜;
[0034]纳米银附着于抗菌膜内,可以在面料使用过程中缓慢释放,利用银离子的杀菌能力,起到抑制细菌滋生的作用,进而实现面料的抗菌效果,而抗菌膜主要由丙烯酸聚硅氧烷凝固形成,该材料使得抗菌膜具有较强的拒水和拒油性能,保证纳米银不会在遇水或遇污时溶解而导致面料的抗菌能力下降,同时丙烯酸聚硅氧烷形成的抗菌膜还具有耐洗的特点,其膜结构可以经受多次洗涤而不被破坏,进而进一步保证了面料抗菌能力的持久性;
[0035]S3编织:将主体纱线1作为经纱,抗菌纱线2作为纬纱在经纬编织机上采用七枚四飞的规律进行缎纹层4的编织,将主体纱线1作为经纱,主体纱线1和抗菌纱线2作为纬纱,采用经纬编织机进行平纹层3的编织;
[0036]S4复合:通过热压工艺将缎纹层4和平纹层3进行复合,得到坯布,具体为PUR热熔胶复合工艺,由于PUR是湿气反应型热熔胶,加热操作,贴合后会和空气里的湿气反应,反应完后就不可逆,因此该工艺具有耐高温和低温的优点,以此法复合的缎纹层4和平纹层3也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保证了面料的结构完整性;
[0037]S5整理:通过烧毛、退浆和漂白工艺对复合后的坯布进行练漂处理,通过该步骤处理后的坯布表面光滑、没有杂质易于后续的染色和后整理工艺。
[0038]一种抗菌面料,由上述工艺生产: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主体,所述面料主体由主体纱线(1)与抗菌纱线(2)经纬交织而成,所述面料本体的编织结构分为三层,分别为位于中心的平纹层(3)和位于所述平纹层(3)两侧的缎纹层(4),所述抗菌纱线(2)的表面包覆有抗菌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纱线(1)与所述抗菌纱线(2)在所述平纹层(3)中的数量比为1:2,所述主体纱线(1)与所述抗菌纱线(2)在所述缎纹层(4)中的数量比为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纱线(1)的直径大于所述抗菌纱线(2)的直径,所述主体纱线(1)与所述抗菌纱线(2)的捻向均为S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膜包括以下比例的组分,纳米银:10%、丙烯酸聚硅氧烷:40%、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5%,余量为水。5.抗菌面料的生产工艺,应用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纺纱:将棉纤维与涤纶纤维、羊毛纤维、蚕丝纤维、麻纤维、锦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丽李进超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辰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