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93139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吸声材料领域。其中吸声织物包括由地组织纱线和固结纱线编织成的地组织单元层和浮线构成的振动单元层;所述浮线由固结纱线固定在地组织单元层上的固结点处,形成多个两端固定的简支梁振动弦结构,使地组织纱线、固结纱线和浮线形成用于使材料接触分离起电的孔隙结构;所述地组织纱线和浮线的静电序列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多孔吸声的基础上,通过接触起电使织物能额外的消耗声能,使得织物的吸声效率更高,能有选择性的针对特定频率的噪声,特别是低频处的噪声进行降噪,制得的织物轻薄透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作窗帘、门帘、门饰、篷盖布或汽车内饰的布料。篷盖布或汽车内饰的布料。篷盖布或汽车内饰的布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吸声材料
,涉及一种吸声织物,具体地说是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噪声作为世界四大污染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除了使人心情烦躁外,噪声还会造成人体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听力损伤等生理危害。目前有多种方法被用于吸声降噪,其中,多孔材料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降噪材料之一。多孔材料的内部具有大量相互连通并且通向材料表面的细孔,当声波传播到多孔材料表面时,声波的机械能转换为构件内空气或构件本身的动能,再由空气与空气间的粘滞作用以及空气与材料间的摩擦作用进一步将动能转换为热能,最后通过热传递将热能耗散,实现多孔材料对声能的消耗。
[0003]纺织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吸声领域,但传统的吸声织物往往需要对材料进行复杂的二次加工或后整理,产品存在透气性差、不耐水洗等问题,且往往只在高频范围内有良好的吸声效果。
[0004]为了进一步提高纺织材料的吸声性能,也有研究者从能量转换途径入手,提出声能到电能再到热能的吸声机制。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可以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声能的消耗,然而,压电效应需要采用特殊的压电材料,并需要经过复杂的极化流程才能使材料压电性,而不同材料间的摩擦发电是一种更广泛、更常见的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式。然而,目前涉及到摩擦发电这一原理的声电转换技术主要目的为能量收集,而非吸声降噪,且相关技术制得的产品结构形态也不具备轻薄、尺寸适应性等,并不能应用于吸声。例如公开号为CN10520849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的声电转换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公开号为CN11291030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四分之一波长管的声学摩擦纳米发电机,但均不适用于家纺饰品等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要提供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以解决吸声纺织材料制备工艺繁琐且只能在高频范围内吸声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包括由地组织纱线和固结纱线编织成的地组织单元层和固定在地组织单元层上、由在声波作用下振动的浮线构成的振动单元层;所述浮线由固结纱线固定在地组织单元层上的固结点处,形成多个两端固定的简支梁振动弦结构,使地组织纱线、固结纱线和浮线形成用于使材料接触分离起电的孔隙结构;
[0008]所述地组织纱线和浮线的静电序列不同。
[0009]其中,由于地组织纱线和浮线的静电序列不同,一者易得电子,另一者易失电子,因此,两者发生接触分离时两种材料间产生电荷的转移。
[0010]其中,制成地组织纱线和浮线的材料可分别从电介质纤维和导电纤维中选取,还
可以从电介质纤维中选取两种电负性差别大的材料。
[0011]作为一种限定,所述地组织单元层与振动单元层通过简支梁振动弦结构接触分离起电,产生电荷转移;
[0012]所述简支梁振动弦结构,满足式中,f
jn
为浮线的第n阶共振频率,l
jm
为浮线的共振长度,δ
j
为浮线的线密度。
[0013]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浮线的共振长度l
jm
为1

200mm,浮线的线密度δ
j
为3

200tex。
[0014]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固结点的横向间距为0.5

200mm,纵向间距为0.5

200mm,固结纱线的线密度为8

250tex。
[0015]作为第三种限定,所述地组织纱线的线密度为4

210tex;地组织单元层的横密为3

80列/英寸,纵密为7

100行/英寸;吸声织物的克重为65

500g/m2。
[0016]作为第四种限定,所述地组织纱线的原料为导电纤维或电介质纤维,浮线的原料为导电纤维或电介质纤维;
[0017]所述导电纤维或电介质纤维为单一成分纤维、采用表面加工方式获得的具有导电性能的纤维、以及皮层包含电介质纤维或导电纤维的皮芯复合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18]所述电介质纤维包括聚甲醛纤维、聚酰胺纤维、蜜胺纤维、羊毛纤维、蚕丝纤维、棉纤维、麻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蛋白质纤维、聚乙烯醇、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氯乙烯纤维、氯化聚氯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偏二氯乙烯纤维、聚酯纤维、聚氨酯纤维、腈氯纶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19]所述导电纤维包括金属导电纤维、金属镀层纤维、导电金属化合物导电纤维、金属络合纤维、碳系导电纤维和导电聚合物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20]其中,导电纤维可以是将导电层通过浸渍法、化学法、旋涂法、表面沉积法、印刷方法或静电纺丝法涂覆在压纱经编织物表面制得的,所述导电层的材质为银、铝、铜、镍、氧化银、氧化铝、氧化铜和氧化镍中的至少一种。
[0021]其中,所述化学法包括原位聚合法、化学镀膜法或电化学方法;
[0022]所述表面沉积法包括聚合物气相沉积、磁控溅射或原子沉积法;
[0023]所述印刷方法包括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吸声织物是由经编或纬编方式一体成型的,所述吸声织物的组织结构包括衬垫组织、绕经组织、压纱经编组织和缺垫经编组织。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的应用,所述吸声织物作为窗帘、门帘、门饰、篷盖布或汽车内饰的布料,与刚性壁之间形成空气层,所述空气层厚度为0

500mm。
[0026]作为一种限定,所述空气层厚度为其中λ为声波波长。
[0027]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刚性壁包括墙壁、玻璃壁或金属壁。
[002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29]①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利用接触起电的技术
原理,通过浮线与声波的同频共振,将噪声的机械能转化为纱线的机械能,进而通过不同静电序列的纱线的接触产生电荷转移,增加了织物消耗声能的途径(除了多孔结构的声热转化,增加了声电转化),使材料的降噪效果大大增强;
[0030]②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通过巧妙的织物结构和参数设计,使浮线有不同的共振长度分布,从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进而达到有选择地针对不同频率的噪声进行降噪,尤其是低频处的噪声;
[0031]③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保留了织物本身所有的轻薄柔软、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地组织纱线和固结纱线编织成的地组织单元层和固定在地组织单元层上、由在声波作用下振动的浮线构成的振动单元层;所述浮线由固结纱线固定在地组织单元层上的固结点处,形成多个两端固定的简支梁振动弦结构,使地组织纱线、固结纱线和浮线形成用于使材料接触分离起电的孔隙结构;所述地组织纱线和浮线的静电序列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组织单元层与振动单元层通过简支梁振动弦结构接触分离起电,产生电荷转移;所述简支梁振动弦结构,满足式中,f
jn
为浮线的第n阶共振频率,l
jm
为浮线的共振长度,δ
j
为浮线的线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线的共振长度l
jm
为1

200mm,浮线的线密度δ
j
为3

200tex。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结点的横向间距为0.5

200mm,纵向间距为0.5

200mm,固结纱线的线密度为8

250tex。5.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浮线振动使材料接触起电的吸声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组织纱线的线密度为4

210tex;地组织单元层的横密为3

80列/英寸,纵密为7

100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檬迪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文洪杰张祥义李强苏长智莫振恩荣振银
申请(专利权)人:愉悦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