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酱油酿造的合成微生物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21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种用于酱油酿造的合成微生物组,属于发酵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合成微生物组包括: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粉状米勒酵母、曼氏毕赤酵母、易变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类肠膜魏斯氏菌、乳酸片球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鲁氏接合酵母和米曲霉。该微生物组经过扩大培养后可应用于酱醪的发酵,可改良或提高酱油的质量,快速提高酱醪中有益菌的丰度,促进酱醪微生态的优化及稳定,提高酱油的品质,还可以用于生产低盐酱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酱油酿造的合成微生物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酱油酿造的合成微生物组,属于发酵工程


技术介绍

[0002]酱油起源于中国,由酱演变而来,生产历史悠久且具有民族特色,其发展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近年来,酱油因其味道鲜美、口感醇厚,其消费市场从亚洲扩张到欧美国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酱油是在丝状真菌(酱油曲霉或米曲霉)产生的复杂酶系作用下,把富含蛋白质和淀粉的原料(大豆和小麦)水解、催化成各种小分子物质,然后经过酱醪中多种微生物的发酵酿制而成。然而酱油的开放式自然发酵导致酱油容易受到环境、腐败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酱油的品质不稳定。
[0003]一些研究者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路,通过在特定的培养基中传代驯化的方法富集酱醪微生物群落,使有益菌的比例不断增加,杂菌丰度不断减少,从而构建功能菌群。与自然发酵酱醪相比,其优点是可人工扩大培养,作为新酱醪的接种物。但是,这种方法富集的微生物群落中既有优质酱醪所需要有益的微生物,也有许多有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尤其是扩大培养时群落结构容易改变失衡,从而影响应用效果。此外,也有筛选单一菌种(比如产4

乙基愈创木酚的易变假斯酵母),经扩大培养后,添加至酱醪中提高其在酱醪中含量。但是,由于酱醪发酵是一个开放的发酵环境,本身含有复杂多样的各种微生物,单一菌种添加协同发酵虽然可以提高酱油的品质和风味,但是添加的时间、添加量以及不同的微生物,对酱油品质和风味改善都有不同,并不能达到酱油的可控发酵。近年来,兴起一种“自下而上”的构建复合菌剂的新策略,使用自然产生或工程微生物组装设计的微生物组合,通过多个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合成微生物组,实现单一菌种无法完成的精准调控和提高酱油品质。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功能后,添加到环境中,可快速发挥其生物性能,起到生态调控或群落优化的目的。合成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简单稳定,没有冗余微生物,易于扩大培养;同时又比单一菌种的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实现一些单一菌种无法完成的功能。因此,从酱醪发酵体系中,如自然发酵酱醪中分离相应的功能菌,进行设计和组合,构建合成微生物组,用于酱醪的可控发酵是一种有潜力的策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酱油发酵的合成微生物组,包括以下微生物:
[0005](1)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HC

1,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5;
[0006](2)粉状米勒酵母(Millerozyma farinosa)JL

21,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6;
[0007](3)曼氏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JL

12,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7;
[0008](4)易变假丝酵母(Candida versatilis)JL

19,已于2023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
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511;
[0009](5)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JL

20,已于2023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512;
[0010](6)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JL

5,已于2021年6月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707,并公开于公开号为CN113913332A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0011](7)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WT

1,已于2022年12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263;
[0012](8)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DF

2,已于2021年6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737公开于公开号为CN113913332A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0013](9)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ZQ01,公开于《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机制和消除策略研究》,申请人承诺自申请日起20年内向公众发放该生物材料;
[0014](10)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沪酿3.042:购自于中国微生物保藏中心,货号:Bio

52622。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成微生物组的总细菌浓度保持在1
×
107~1
×
109CFU/mL,总真菌的浓度保持在1
×
106~1
×
107CFU/mL。
[00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成微生物组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比为1:1;其中,真菌的相对丰度为:A.oryzae沪酿3.042 20%~30%;Z.rouxii ZQ01 10%~20%;C.versatilis JL

19
[0017]10%~20%;P.manshurica JL

12 5%~10%;M.faronisa JL

21 5%~10%;细菌相对丰度:W.paramesenteroides JL

5 20%~30%;P.acidilactici WT

1 10%~20%;L.plantarum JL

20
[0018]10%~20%;B.amyloliquefaciens JDF

2 5%~10%;S.epidermidis HC

1 5%~10%。
[0019]本专利技术还要求保护所述合成微生物组的制备方法。
[002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合成微生物组的构建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将A.oryzae沪酿3.042、Z.rouxii ZQ01、C.versatilis JL

19、P.manshurica JL

12和M.faronisa JL

21接种到YPD培养基中,30~35℃摇床220rpm/min培养3~5天后,按等比例混合得到真菌复合菌液;
[0022]S2:将真菌复合菌液连续传代20次,即获得稳定的真菌复合菌液,其中,A.oryz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酱油发酵的合成微生物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粉状米勒酵母(Millerozyma farinosa)、曼氏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易变假丝酵母(Candida versatilis)、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微生物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微生物:(1)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HC

1,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5;(2)粉状米勒酵母(Millerozyma farinosa)JL

21,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6;(3)曼氏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JL

12,已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467;(4)易变假丝酵母(Candida versatilis)JL

19,已于2023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511;(5)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JL

20,已于2023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512;(6)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JL

5,已于2021年6月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707;(7)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WT

1,已于2022年12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263;(8)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DF

2,已于2021年6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73;(9)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ZQ01;(10)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沪酿3.04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微生物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微生物组的总细菌浓度为1
×
107~1
×
109CFU/mL,总真菌的浓度为1
×
106~1
×
107CFU/mL。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2或3所述合成微生物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A.oryzae沪酿3.042、Z.rouxii ZQ01、C.versatilis JL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芳胡光耀韦林艳堵国成陈坚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