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102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过渡段、远端段和头端的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由于具有超柔软的头端,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血管特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由于具有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国内迅速发展,微导管作为血管内介入治疗穿过病变区域不 可缺少的器械,还存在一些难点,譬如,血管在较细而且弯曲的情况下,一般的微导管就很 难到达病变位置,使后续的介入手术无法进行。专利号为US6355027和US6296631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微导管都分为近端段、 远端段及硬度渐变的过渡段,但这种传统结构的微导管Tip (远端段的头端)无法达到一个 超软的程度,对于细小曲折的脑血管难以穿越,或穿越困难。专利号为US6652508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微导管近端是由一个金属海波管组 成,海波管远端带有一系列的螺旋形槽,可以在不改变导管外径的前提下降低硬度,远端柔 韧段塑料导管与近端海波管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近端刚性、远端柔软的微导管,这样的 微导管虽然近端的推送性很好,但其与远端柔软部分的硬度过渡太大,导管整体在血管内 的通过性并不好,这种微导管不适合用于细小柔软的脑血管。专利申请号为2004/0153049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微导管,包 含光滑内衬,编织骨架及外层,但由于该微导管远端部分的骨架和近端没有什么区别,只有 一种编织结构,会较大的影响导管远端的柔软度,而且该微导管的内层材料在不同段的硬 度和韧性也不一样,虽然会在整体上改变远端和近端的硬度差别,但会影响弹簧圈等其他 器械在管内的运行的畅通性。专利申请号为2004/0147903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外径细小且柔软的可适 用于脑血管的微导管,其Tip虽然柔软也有一定强度,不过这种微导管的前端和后端内腔 不一样,对于输送液态的栓塞材料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对于输送微弹簧圈,双内腔的微 导管的通畅性不太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于细小及弯 曲的血管内的微导管,其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 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 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作为优选,所述头端的外形为“S”型、“ J”型或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形状。作为优选,所述头端上设有相互分离的两个显影标记。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显影标记由钼金或钼钨合金制成。作为优选,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过渡段、远端段和头端的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编织层、刚 性外层组成,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缠绕层、柔软外层组 成,所述头端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的光滑内层以及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的光滑内层均 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制成。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的外径不变,所述过渡段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远端段 的外径不变,所述近端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远端段的外径。作为优选,所述头端长度为3cm 10cm,硬度为20D 35D ;所述远端段长度为 30cm 50cm,硬度为30D 45D ;过渡段长度为5cm 20cm,硬度从所述近端段到所述远端 段逐渐减少;所述近端段长度为80cm 100cm,硬度为50D 80D。作为优选,所述微导管的外表面上涂有由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 或透明质酸组成的亲水涂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微导管具有超柔软的头端,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 曲的血管特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 由于具有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 畅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近端段沿A-A向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远端段沿B-B向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2、 硬度渐变的过渡段3和柔软的远端段4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超 软)的头端5,所述头端5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略微变化)。近端段2与底座1连接。这 种外径锥度变化的超软的头端5既可以减小在血流中的阻力以达到轻松的穿越,又可以将 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到最低。所述头端5的外形可以为“S”型、“J”型或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任意形状,根据实际需要选定。所述头端5上设有相互分离的显影标记6和显影标记7,它们钼金或钼钨合金制 成,相距约3cm,显影标记6和显影标记7可以方便医生操作。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2、过渡段3、远端段4和头端5的直径不变的光 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即整个微导管具 有从近端段2至头端5的贯穿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光滑内层21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全 氟乙丙烯制成。所述近端段2和过渡段3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金属编织层 22、刚性外层23组成,所述远端段4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金属缠绕层42、柔软外层43组成,所述头端5同样由光滑内层21、金属缠绕层42、柔软外层43组成,区别是 所述头端5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 从而使得头端5比远端段4更柔软。金属编织层22 (金属骨架)和金属缠绕层42的材料可以是不锈钢、镍钛合金、铬、 钴合金等合适的金属,金属编织层22为网格编织形状,以提高近端段2的刚性,从而具有良 好的推送性。金属缠绕层42为缠绕的螺旋形状,且所述头端5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 距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以提高头端5的柔软度,使得头端5能 更好的顺应血流方向,更容易到达细小弯曲血管的病变位置。刚性外层23选用硬度稍高、强度较大的材料,如尼龙12、PEBAX、聚乙烯、聚丙烯、 聚氯乙烯等。柔软外层43可以选用硬度较低、柔韧性好的材料,如尼龙、聚氨酯、氟塑料等, 最好其选用的树脂能与DMS0等有机溶剂兼容,这样就可以安全的输送某些含有机溶剂的 液体栓塞材料,如Onyx胶。所述近端段2的外径不变,所述过渡段3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远端段4的外 径不变,所述近端段2的外径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外径。从而使得微导管在外径上从近端 段2至头端5是曾逐步缩小趋势的。所述头端5长度为3cm 10cm,硬度为20D 35D ;所述远端段4长度为30cm 50cm,硬度为30D 45D ;过渡段3长度为5cm 20cm,硬度从所述近端段2到所述远端段 4逐渐减少;所述近端段2长度为80cm 100cm,硬度为50D 80D。所述微导管的整个外表面上涂有由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透 明质酸组成的亲水涂层,使得其在血管中更容易穿行。本实施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和现有技术相 比,具有比远端段4更软的头端5,相当于多设置了一段,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而管特 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永松于海明韩阳赵杰刘巧囡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