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094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6
本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硬质部,其设于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硬质部的顶端延伸;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突起部具有承受面和卡挂面,该承受面设于突起部的外周面中的基端侧,该卡挂面与承受面相连,并相对于承受面倾斜。并相对于承受面倾斜。并相对于承受面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持针器
[0001]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03月22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2020年09月16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11352(国家申请号:201880091366.0)、专利技术名称为“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3]以往,已知一种使用曲针和缝合线缝合体内的组织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插入于软性内窥镜的通道而使用的持针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利用一对把持构件把持与缝合线连结的曲针。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971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使用曲针和缝合线缝合体内的组织的方法中,把持并对缝合了的缝合线进行牵拉,将组织彼此拉近。
[0009]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假定仅把持曲针,而未假定把持缝合线,成为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把持缝合线时一对把持构件对缝合线施加剪切力的结构。而且,若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持针器牵拉所把持的缝合线,则应力集中于缝合线的特定的部分。缝合线会由于向缝合线的剪切力、应力集中而受到损伤,从而意外地被切断。
[0010]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考虑利用把持钳子等处置器具把持并牵拉缝合线。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将插入于软性内窥镜的通道的处置器具由持针器更换为把持钳子等其他处置器具,因此缝合作业的效率下降。因此,强烈期望一种软性内窥镜用的持针器,该持针器能够把持曲针和缝合线。
[0011]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实现稳定地把持曲针和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的持针器及其使用方法。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持针器,该持针器用于把持曲针,该曲针具有针尖和连接有缝合线的针基部,其中,该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
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曲针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缘,在压入所述曲针时,连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和所述突起部一起按压所述曲针;以及线按压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面,在压入所述缝合线时,在该线按压部与所述把持面之间按压所述缝合线的局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0014]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0015]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所述突起部自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曲针按压部位于所述外缘面与所述内壁面的交界。
[0016]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0017]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0018]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持针器,也可以是,所述突起部具有在利用所述线按压部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卡挂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的卡挂面。
[001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持针器的使用方法,该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其能够插入到软性内窥镜的通道中;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向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底面,其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闭合了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外周面的局部即把持面相面对;以及内壁面,其与所述底面交叉,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槽部的缘之间延伸,其中,该持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具有针基部和针尖的曲针;以及保持使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构件自所述软性内窥镜的所述顶端突出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之间把持与所述曲针的所述针基部连接的缝合线,在把持所述曲针的步骤中,利用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所述槽部的所述缘以及所述突起部压入所述曲针,在把持所述缝合线的步骤中,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所述缝合线的局部,并且,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一端相连的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0020]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的所述槽部具有与所述底面交叉且与所述内壁面相面对的第二内壁面,将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局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部分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内壁面与所
述第二把持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
[0021]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与所述槽部的所述缘相连且与所述内壁面交叉地延伸的外缘面,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外缘面的顶端向与所述外缘面交叉的方向突出。
[0022]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所述间隙比所述缝合线的直径大。
[0023]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所述底面与所述把持面大致平行。
[0024]根据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持针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是,在利用所述底面和所述把持面压入了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局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缝合线的位于所述槽部外的第三部分卡挂于所述突起部。
[002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持针器,能够稳定地把持曲针,也能够不损伤缝合线地把持缝合线。
[002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持针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持针器,其中,该持针器包括:挠性管部;硬质部,其设于所述挠性管部的顶端;第一把持构件,其自所述硬质部的顶端延伸;第二把持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与所述硬质部连结;以及突起部,其从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向与所述挠性管部的长度轴线交叉的开闭方向突出,所述突起部具有承受面和卡挂面,该承受面设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中的基端侧,该卡挂面从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承受面相连,并相对于所述承受面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中,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槽部,所述第一把持构件具有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所述第1按压部设于所述槽部的缘,所述第2按压部设于所述槽部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持针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雅俊森下宽之下田桂圣畠中孝侑太田雅也松冈启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