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0229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外壳的底侧设有一插接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绝缘外壳的顶侧设有一接合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触部;电连接件在邻近底端区域呈弹片式的可浮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插接状态下,导向部沿滑触部平顺移动直至插接部对位嵌设在接合部内,以使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形成电气连接;在电连接件上进行可浮动设计,取消了在外壳上的浮动座设置,其结构更为优化、简洁,并且直接在电连接件通过弹片式的浮动设置,能够在两连接器插接后使得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达到更为高效紧密的电气连接。达到更为高效紧密的电气连接。达到更为高效紧密的电气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线端子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插接式的连接器应用领域中,通常是将浮动型结构设置在底座胶壳上,使得两者在对准插接后能够具有浮动位移量,而这种连接器的要求较高,且连接效率较低,难以实现较大容差的插接配合。另外,为了保证内部电性接触之间更为可靠的连接配合,即便是不用要求较高的插接精度,但为了接触方式的有效性、以及使用时的可操作性,对于各连接组件的使用效果及寿命问题也需获得保证,而连接器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插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可相对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绝缘外壳的底侧设有一插接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接触件,所述第二绝缘外壳的顶侧设有一接合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触部;所述电连接件在邻近底端区域呈弹片式的可浮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插接状态下,所述导向部沿滑触部平顺移动直至所述插接部对位嵌设在接合部内,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形成电气连接。
[0006]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外壳呈一插头式框架,所述插接部配置成一具有底部开口的槽口结构,所述导向部延伸形成在槽口结构的外部两侧。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外壳呈一插座式框架,所述接合部配置成一具有顶部开口的腔室结构,所述腔室结构的内部设置有与槽口结构相插接适配的凸台结构,且所述滑触部对应形成在腔室结构内。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部配置成具有内凹缺角的外插件,所述滑触部配置成与内凹缺角相适配的外凸侧壁,且所述外凸侧壁一体形成在腔室结构的内侧壁上。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凹缺角形成在外插件的其中一外转角侧,所述外凸侧壁对应形成在腔室结构的其中一内转角侧。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件规则排布在槽口结构内,且所述电连接件一体折弯形成有一触头部;沿长度方向间隔配置有多个电连接件,沿宽度方向对置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电连接件,且两者的触头部相互对置形成利于插接凸台结构的空间。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台结构对应规则排布设有与电连接件相配合的电接触件,所述电接触件呈触针状,用于与电连接件的触头部相直面接触。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部呈弧形弯钩以形成与电接触件的可浮动方式配合,
所述电连接件在邻近顶端区域对应设有用于安装限定在其绝缘外壳内的一固定部,所述电接触件在邻近顶端区域对应设有用于安装限定在其绝缘外壳内的另一固定部,所述电接触件在邻近底端区域对应设有一折弯延伸至外部的引脚。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沿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电连接件之间的间距限定在1.5mm,且一排至少设有10个电连接件。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沿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电连接件之间的间距限定在2.0mm,且一排至少设有10个电连接件。
[0015]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外壳由上壳件和下壳件相组装而成,所述上壳件与下壳件之间为相互支撑的插接连接,且在两者组装后形成有暴露出部分电接触件的镂空区域。
[0016]本申请另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可相对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接触件;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插接状态下,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形成电气连接;所述电连接件比电接触件具有更大的宽度尺寸,在处于插接状态后,所述电接触件相对于电连接件具有一沿插接平面偏摆的滑动量,且所述滑动量配置成用于补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装配误差。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0018]1、本申请的电连接器,在电连接件上进行可浮动设计,取消了在外壳上的浮动座设置,其结构更为优化、简洁,并且直接在电连接件通过弹片式的浮动设置,能够在两连接器插接后使得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达到更为高效紧密的电气连接。
[0019]2、在第一连接器设有插接部和导向部,在第二连接器设有接合部和滑触部,且配置在底侧的插接部与配置在顶侧的接合部,能够在两侧的导向部沿各自的滑触部平顺移动后,实现之间的对位嵌设,使得两个连接器快速、顺滑地插接在一起,显著提升电连接器在操作时的便捷性,极大的改善了接电连接的操作方式。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的拆解示意图;
[0022]图3是图2中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0023]图4是图1中的剖示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拆解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中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0026]图7是图5中的剖示图;
[0027]图8是图7中两连接器在插接后的剖示图;
[0028]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其他视角下的拆解示意图;
[0029]图10是图9在另一视角下的拆解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2是图11的剖示图;
[0032]图13是图11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0033]图标:1

第一连接器;11

第一绝缘外壳;111

插接部;112

导向部;113

内凹缺角;12

电连接件;121

触头部;122

固定部;2

第二连接器;21

第二绝缘外壳;21A

上壳件;21B

下壳件;21C

插柱;21D

槽口;211

接合部;212

滑触部;213

凸台结构;214

外凸侧壁;22

电接触件;221

固定部;222

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可相对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绝缘外壳的底侧设有一插接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上的多个电接触件,所述第二绝缘外壳的顶侧设有一接合部,其相对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触部;其中,所述电连接件在邻近底端区域呈弹片式的可浮动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插接状态下,所述导向部沿滑触部平顺移动直至所述插接部对位嵌设在接合部内,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件形成电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呈一插头式框架,所述插接部配置成一具有底部开口的槽口结构,所述导向部延伸形成在槽口结构的外部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外壳呈一插座式框架,所述接合部配置成一具有顶部开口的腔室结构,所述腔室结构的内部设置有与槽口结构相插接适配的凸台结构,且所述滑触部对应形成在腔室结构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配置成具有内凹缺角的外插件,所述滑触部配置成与内凹缺角相适配的外凸侧壁,且所述外凸侧壁一体形成在腔室结构的内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缺角形成在外插件的其中一外转角侧,所述外凸侧壁对应形成在腔室结构的其中一内转角侧。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规则排布在槽口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水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