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348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电连接件;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触头部,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两个触点之间相对连接部的距离存在远近之分,上触点相对朝外凸出于下触点,在电接触连接时,在保证下触点与电接触片相抵接配合后,上触点必然是能够与电接触片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实现更为稳定、高效的接电配合。效的接电配合。效的接电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板对板连接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板对板连接器一般是用作于与电路板的接线连接,其主要包括插头和插座两个部分,插头和插座均由塑胶体和固持于塑胶体上的连接件组成,塑胶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连接件的作用,连接件主要作用是为了接电导通。在插头与插座接合使用后,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将插座和插头分别贴装在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上,组装过程中将插座和插头以公母插接的形式相扣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的互连。
[0003]然而,插座与插头的扣合过程中,需要将插头与插座位置对准,若强行扣合则容易造成破坏,而需要进行维修、更换,导致维护成本增加。并且,两连接件相互错位,直接影响接触的可靠性。尤其是,现有两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方式,连接器插拔次数过多,极易会发生塑性变形,特别是插头上的连接件,会更容易失去原有的弹性,进而导致插座和插头无法紧密接触,甚至接触不稳定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连接件的设计,电连接件之间的接触连接性较差,甚至无法与另一连接件实现有效的电性接触配合,导致电接触的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所述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所述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触头部,所述触头部朝外回弯设置,以相对凸出形成一自由端,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所述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所述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部呈一M型弯折,其首端与连接部呈一圆弧角,其末端回弯靠近于连接部的外侧端面;在电性接触后,所述上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小于所述下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以使所述下触点始终接受到电接触片所提供的正向力。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件为板材一体折弯成形,所述上触点与下触点之间所凸出的距离差为h,所述电连接件的料厚为d;其中,距离差h是料厚d的1/2至3倍之间。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部的末端配置成至少在电接触后弹力抵靠在连接部
上,以提供给触头部反作用力,以此来增大所述正向力。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配置成能够在触头部被接触后相对纵向轴线发生偏摆,以自适应地实施紧密的接触式配合。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外壳设有一安装腔,所述电连接件可拆装的嵌设在安装腔内,所述连接部与安装腔之间形成有一让位间隙。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呈直角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一台阶位,所述台阶位用以免于残留的助焊剂顺滑至连接部触头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倚靠在安装腔的内壁,且自上而下连接部与内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设有一沿宽度方向拓展的凸筋结构,所述凸筋结构一体形成在连接部的上方,用于与安装腔进行过盈配合,使得连接部的下方处于自由状态。
[0014]本申请另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前述的电连接器和另一与之插接适配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的电接触片,所述第一绝缘外壳插接至第二绝缘外壳,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片相互电性连接。
[001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板对板连接器。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0017]本申请的电连接器,其电连接件上的固定部和触头部分别在连接部的两端对应折弯设置,且触头部至少设有上触点和下触点,用于与电接触片实现双触点方式的电性连接,尤其是两个触点之间相对连接部的距离存在远近之分,上触点相对朝外凸出于下触点,从而在电接触连接时,在保证下触点与电接触片相抵接配合后,上触点必然是能够与电接触片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在一方面上利于电接触片与触头部的快速插接,在另一方面上,可提升下触点与电接触片之间的弹力抵接,使得下触点作用在电接触片上的弹性接触大于上触点作用在电接触片上的弹性接触,可明显提升触头部对电接触片的弹性力,实现更为稳定、高效的接电配合。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3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3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示图;
[0025]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的拆解示意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剖示图。
[0028]图标:
[0029]1‑
第一绝缘外壳;2

电连接件;3

固定部;4

连接部;5

触头部;6

安装腔;7

限位槽;8

凸筋结构;9

上触点;10

下触点;11

第二绝缘外壳;12

电接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
[0032]结合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1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1的电连接件2。电连接件2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所述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所述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触头部,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所述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所述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部呈一M型弯折,其首端与连接部呈一圆弧角,其末端回弯靠近于连接部的外侧端面;在电性接触后,所述上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小于所述下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以使所述下触点始终接受到电接触片所提供的正向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为板材一体折弯成形,所述上触点与下触点之间所凸出的距离差为h,所述电连接件的料厚为d;其中,距离差h是料厚d的1/2至3倍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部的末端配置成至少在电接触后弹力抵靠在连接部上,以提供给触头部反作用力,以此来增大所述正向力。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水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