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9864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模块或连接下板,模块或连接下板安装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凹槽阳极连接器和阴极转接器连接,模块或连接上板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光孔阳极连接器与阴极转接器对接,射频信号依次经模块或连接下板、凹槽阳极连接器、阴极转接器、光孔阳极连接器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上板;或者射频信号依次经模块或连接上板、光孔阳极连接器、阴极转接器、凹槽阳极连接器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下板,能够实现多点的射频信号传输,解决了多组连接器在安装时的轴向和径向容差,具有连接机械性能稳定、电气性能优越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军民微波通信、移动通信、精密测试仪器等设备的体积 日益趋于小型化、微型化。因此,用于这些设备中的连接器需要在很密集的空间内进行排 插。目前大量使用的螺纹连接型或快插型连接器,对插后,阳头连接器与阴头连接器靠螺纹 或专门的锁紧机构连接,同轴度要求高,且不能同时满足多点排插。当需要在同一电路板上 或模块上同时安装多组连接器时,由于每个连接器都必须同轴安装,因此,每个连接器的相 对位置则需要非常精确,当多组连接器中的一对因不同轴安装造成无法对插时,则会造成 整组面板或模块设备无法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 接器,解决了多组连接器安装上的轴向和径向容差,具有连接机械性能稳定、电气性能优越 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模块或连接下板A,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C,凹槽阳极连接器C和阴极转接器B连接,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光孔阳极连接器E与阴极转接器B对接。 所述的阴极转接器B包括第一连接本体3,第一连接本体3的内腔配置有第一内导体1,第一连接本体3与第一内导体1之间配置有第一绝缘体2,第一连接本体3的中部配置有凸台8,第一绝缘体2的中部配置有第一凹槽9,第一内导体1的中部配置有环纹形10。 所述的凹槽阳极连接器C包括第二连接本体6,第二连接本体6的内腔配置有第 二内导体4,第二连接本体6与第二内导体4之间配置有第二绝缘体5,第二连接本体6的 口部与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连接本体3的接触部位配置有第二凹槽11,第二内导体4和阴 极转接器B的第一内导体1的接触部位配置有一字槽12,在一字槽12端口的第二内导体4 上配置有圆弧13。 所述光孔阳极连接器E包括第三连接本体7,第三连接本体7的内腔配置有第二内 导体4,第三连接本体7与第二内导体4之间配置有第二绝缘体5,第三连接本体7的内孔 是光孔。 所述的凸台8与第一凹槽9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环纹形10与第一绝缘体2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第二连接本体6与第二绝缘体5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第二绝缘体5与第二内导体4为过盈配合。3 所述的第三连接本体7与第二绝缘体5为过盈配合。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射频信号依次经模块或连接下板A、凹槽阳极连接器C、阴极转接器B、光孔阳极连 接器E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上板D ;或者射频信号依次经模块或连接上板D、光孔阳极连接器 E、阴极转接器B、凹槽阳极连接器C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下板A,由于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 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C,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故而 实现多点的射频信号传输。 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凹槽阳极连接器C的第二连接本体6上配置有第二凹槽11,防止阴 极转接器B的第一连接本体3脱离凹槽阳极连接器C,并且第一连接本体3可以在第二连接 本体6内360°旋转或偏移;同时第二内导体4和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内导体1的接触部 位配置有一字槽12,在一字槽12的端口配置有圆弧13,这样第二内导体4能与阴极转接器 B的第一内导体l接触并且实现360。旋转或偏移,解决了多组连接器在安装时的轴向和径 向容差,故而具有连接机械性能稳定、电气性能优越的特点。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阴极转接器B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连接本体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绝缘体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内导体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凹槽阳极连接器C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连接本体6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内导体4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光孔阳极连接器E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 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模块或连接下板A,模块或连接下板A 安装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C,凹槽阳极连接器C和阴极转接器B连接,模块或连接上 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光孔阳极连接器E与阴极转接器B对接,从而实现 板间多点同时排插连接。 参照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的阴极转接器B包括第一连接本体3,第一连接本 体3的内腔配置有第一内导体l,第一连接本体3与第一内导体1之间配置有第一绝缘体 2,第一连接本体3的中部配置有凸台8,第一绝缘体2的中部配置有第一凹槽9,防止第一 绝缘体2在第一连接本体3中移动,第一 内导体1的中部配置有环纹形10,防止第一 内导体 l在第一绝缘体2中移动。 参照图6、图7和图8,所述的凹槽阳极连接器C包括第二连接本体6,第二连接本 体6的内腔配置有第二内导体4,第二连接本体6与第二内导体4之间配置有第二绝缘体5, 第二连接本体6的口部与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连接本体3的接触部位配置有第二凹槽11,4防止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连接本体3脱离凹槽阳极连接器C,并且第一连接本体3可以在第 二连接本体6内360°旋转或偏移,第二内导体4和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内导体1的接触部 位配置有一字槽12,在一字槽12端口的第二内导体4上配置有圆弧13,这样第二内导体4 能与阴极转接器B的第一内导体1接触并且实现360。旋转或偏移。 参照图9,所述光孔阳极连接器E包括第三连接本体7,第三连接本体7的内腔配置有第二内导体4,第三连接本体7与第二内导体4之间配置有第二绝缘体5,第三连接本体7的内孔是光孔,这样能实现快速阴极转接器B的插入及分离。 所述的凸台8与第一凹槽9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环纹形10与第一绝缘体2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第二连接本体6与第二绝缘体5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第二绝缘体5与第二内导体4为过盈配合。 所述的第三连接本体7与第二绝缘体5为过盈配合。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射频信号经模块或连接下板A传输到凹槽阳极连接器C,再从凹槽阳极连接器C传 输到阴极转接器B,然后从阴极转接器B传输到光孔阳极连接器E,最后从光孔阳极连接器E 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上板D ;或者射频信号经模块或连接上板D传输到光孔阳极连接器E,再 从光孔阳极连接器E传输到阴极转接器B,然后从阴极转接器B传输到凹槽阳极连接器C, 最后从凹槽阳极连接器C传输到模块或连接下板A,由于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 凹槽阳极连接器C,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故而实现多点的 射频信号传输。 附图中A为模块或连接下板;B为阴极转接器;C为凹槽阳极连接器;D为模块或 连接上板;E为光孔阳极连接器;1为第一内导体;2为第一绝缘体;3为第一连接本体;4为 第二内导体;5为第二绝缘体;6为第二连接本体;7为第三连接本体;8为凸台;9为第一凹 槽;10为环纹形;11为第二凹槽,12为一字槽;13为圆弧。权利要求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模块或连接下板(A),其特征在于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C),凹槽阳极连接器(C)和阴极转接器(B)连接,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光孔阳极连接器(E)与阴极转接器(B)对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排插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模块或连接下板(A),其特征在于: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凹槽阳极连接器(C),凹槽阳极连接器(C)和阴极转接器(B)连接,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光孔阳极连接器(E),光孔阳极连接器(E)与阴极转接器(B)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波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