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934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包括导风筒、外罩和内罩;其中,导风筒密封连接在环绕车顶废排孔设置的连接法兰上;外罩环绕于导风筒外围并与导风筒或/和车顶连接,外罩的底端开放并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外罩的顶壁中心设有与导风筒上下对齐的风孔;内罩罩设于导风筒的正上方并与导风筒或/和外罩连接,内罩的周向边缘于风孔伸入外罩并延伸至导风筒的顶端外围,且内罩与外罩之间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内罩与导风筒的顶端之间形成第三通风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存在两条通风路径向车外自然通风,因此能够成倍提高通风量,不仅在结构上更加可靠耐用,而且能够避免产生振动噪音,从而提升乘车体验。从而提升乘车体验。从而提升乘车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自然通风器作为轨道列车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部件,对维持车内压力平衡,保证车内空气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因车内通风障碍而导致内外压差过大,会产生车门无法关闭、新风无法进入车厢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及车内空气质量。
[0003]目前,针对轨道车辆的自然通风器大体上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带着活动风门的自然通风器,利用车内正压将风门顶开而实现排风,在车辆运行时由于车内正压变化而造成风门频繁启闭震动,不仅容易损坏,而且噪声严重;另一种是直接采用弧顶圆风帽,通过风帽与车顶之间的间隙而实现通风,这种结构为了保证防雨效果,风帽与车顶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大,因此通风量受限,影响新风进入车内的速度,进而造成车内空气质量较差,影响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然通风器及轨道车辆,旨在解决当前轨道车辆采用的自然通风器的振动异响、通风量小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自然通风器,包括:
[0006]导风筒,密封连接在环绕车顶废排孔设置的连接法兰上;
[0007]外罩,环绕于导风筒外围并与导风筒或/和车顶连接,外罩的底端开放并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间隙,外罩的顶壁中心设有与导风筒上下对齐的风孔;
[0008]内罩,罩设于导风筒的正上方并与导风筒或/和外罩连接,内罩的周向边缘于风孔伸入外罩并延伸至导风筒的顶端外围,且内罩与外罩之间形成第二通风间隙,内罩与导风筒的顶端之间形成第三通风间隙。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罩的中心区域于风孔向上凸起于外罩的顶壁。
[0010]一些实施例中,内罩为中心区域向上凸起的圆弧形,且内罩的周向边缘低于导风筒的顶端。
[0011]示例性的,导风筒的底端套接有法兰盘,法兰盘与连接法兰密封贴合并固定连接。
[0012]举例说明,法兰盘与连接法兰之间设有密封垫,且法兰盘与连接法兰通过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紧固件螺接固定。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筒的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连接架,各个连接架分别与法兰盘或导风筒连接,且各个连接架均与外罩和内罩连接。
[0014]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的一端搭接在法兰盘上并与法兰盘螺接固定,连接架的中
部朝向外罩的侧壁延伸并与外罩螺接固定,连接架的另一端于外罩朝向内罩反向弯折并与内罩螺接固定。
[0015]示例性的,连接架搭接在法兰盘上的一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贴靠部,贴靠部与导风筒的周壁贴合以使连接架沿导风筒的径向延伸。
[0016]一些实施例中,外罩的底端沿其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槽口,且其中两个槽口沿车辆行驶方向对齐。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然通风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自然通风器,基于围绕车顶废排孔而设置的连接法兰而密封固定导风筒,外罩和内罩构成双层结构而设置在导风筒的正上方,在车辆行驶时,在外罩与车顶之间的第一通风间隙附近区域以及外罩的顶壁风口区域均形成负压区,可使车内空气在压差作用下穿过第三通风间隙后分流进入第一通风间隙和第二通风间隙后排出,由于存在两条通风路径,因此能够成倍提高通风量,有助于车内空气的快速流通,提高新风进入车内的速度,进而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同时由于内罩、外罩和导风筒均为固定件,不仅在结构上更加可靠耐用,而且能够避免产生振动噪音,从而提升乘车体验。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自然通风器。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轨道车辆采用了上述自然通风器,由于存在两条通风路径向车外自然通风,因此能够成倍提高通风量,有助于车内空气的快速流通,提高新风进入车内的速度,进而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同时由于内罩、外罩和导风筒均为固定件,不仅在结构上更加可靠耐用,而且能够避免产生振动噪音,从而提升乘车体验。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然通风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沿图1中A

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连接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0、导风筒;11、法兰盘;12、密封垫;13、紧固件;14、连接架;141、贴靠部;20、外罩;21、风孔;22、槽口;30、内罩;40、车顶;41、废排孔;42、连接法兰;43、套筒;50、第一通风间隙;60、第二通风间隙;70、第三通风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
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然通风器进行说明。所述自然通风器,包括导风筒10、外罩20和内罩30;其中,导风筒10密封连接在环绕车顶40废排孔41设置的连接法兰42上;外罩20环绕于导风筒10外围并与导风筒10或/和车顶40连接,外罩20的底端开放并与车顶40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间隙50,外罩20的顶壁中心设有与导风筒10上下对齐的风孔21;内罩30罩设于导风筒10的正上方并与导风筒10或/和外罩20连接,内罩30的周向边缘于风孔21伸入外罩20并延伸至导风筒10的顶端外围,且内罩30与外罩20之间形成第二通风间隙60,内罩30与导风筒10的顶端之间形成第三通风间隙70。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靠近车顶40区域的气流层高速流动,因此基于伯努利原理在此形成负压,外罩20的底端高于车顶40而形成第一通风间隙50,由于第一通风间隙50处于负压区,而车内气压高于第一通风间隙50的气压,因此车内空气在压差作用下由车顶40的废排孔41依次经第三通风间隙70和第一通风间隙50排出;同样的,在靠近外罩20的外顶壁区域也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筒,密封连接在环绕车顶废排孔设置的连接法兰上;外罩,环绕于所述导风筒外围并与所述导风筒或/和所述车顶连接,所述外罩的底端开放并与所述车顶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间隙,所述外罩的顶壁中心设有与所述导风筒上下对齐的风孔;内罩,罩设于所述导风筒的正上方并与所述导风筒或/和所述外罩连接,所述内罩的周向边缘于所述风孔伸入所述外罩并延伸至所述导风筒的顶端外围,且所述内罩与所述外罩之间形成第二通风间隙,所述内罩与所述导风筒的顶端之间形成第三通风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的中心区域于所述风孔向上凸起于所述外罩的顶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为中心区域向上凸起的圆弧形,且所述所述内罩的周向边缘低于所述导风筒的顶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的底端套接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与所述连接法兰密封贴合并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与所述连接法兰之间设有密封垫,且所述法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杰齐龙武双虎王永朋张延光王豪华吕凤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