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9160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包括罐体、熔融盐、高温相变蓄热器、斜温层蓄热单罐、低温相变换热器、上侧散流器及下侧散流器,罐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高温相变蓄热器、斜温层蓄热单罐及低温相变换热器,罐体顶部中心处开设有高温相变蓄热器进口,高温相变蓄热器顶部设置与高温相变蓄热器进口连通的上侧散流器,高温相变蓄热器及低温相变换热器内分别设置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低温相变换热器底部设置有与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连通的下侧散流器,罐体底部中心开设有低温相变换热器出口,下侧散流器与低温相变换热器出口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结构简单,放热效率高,有效蓄热和放热量良好,投资成本低。投资成本低。投资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和蓄热罐
,特别是涉及一种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

技术介绍

[0002]根据蓄热方式和能量储存机制的区别,中高温蓄热技术可以初步分为潜热(相变)蓄热、显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由于潜热蓄热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来储存和释放热能,相变过程中的潜热是显热的几倍甚至更高。相变材料能够以较小的体积或质量储存大量的热能,具有高储能密度。此外潜热蓄热材料在相变温度附近具有较好的恒温性能。这种恒温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热能储存和释放的稳定性。所以潜热蓄热技术以其高储能密度、稳定性、可逆性和长寿命、简单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太阳能热电站,相变蓄热是其热利用的主要应用形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蓄热系统为双罐蓄热系统,但双罐蓄热系统由于其较高的复杂性、较高的投资成本、较大的占据空间、较低的热交换效率等原因,不适用于小场地、低成本的蓄热系统。由此便产生了单罐斜温层蓄热系统,但是斜温层的产生会导致热能利用效率降低,由此优化蓄热罐的结构设计以减小斜温层的形成。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一种混合蓄热装置,且其中间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形混合式蓄热单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熔融盐、高温相变蓄热器、斜温层蓄热单罐、低温相变换热器、上侧散流器及下侧散流器,所述罐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高温相变蓄热器、斜温层蓄热单罐及低温相变换热器,三者呈三明治结构紧密连接,所述罐体顶部中心处开设有高温相变蓄热器进口,所述高温相变蓄热器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高温相变蓄热器进口连通的上侧散流器,所述高温相变蓄热器内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且所述高温相变蓄热器内设置有上侧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所述上侧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分别连通所述上侧散流器及斜温层蓄热单罐,所述斜温层蓄热单罐内填充有多孔介质填料,所述低温相变换热器内填充所述相变蓄热材料,且所述低温相变换热器内设置所述下侧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所述下侧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与所述斜温层蓄热单罐相连通,所述低温相变换热器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管道组连通的下侧散流器,所述罐体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先亮王舵王江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