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6055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包括挂模机构与自移机构;挂模机构由多根顶梁和多根立柱组成,所述自移机构由两个内框架、两个外框架和两个往复驱动机构组成,所述往复驱动机构的一端与对应的内框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外框架连接;多根立柱呈两组,其中每组的一端与对应内框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顶梁连接,两个内框架之间设置有前框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自移行走并替换现有的利用单体液压支柱、锚杆或木点柱等方式进行挂模,减少原材料投入,减少作业人员数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减员增效,降本增效。降本增效。降本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矿井下无煤柱开采支护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申请人自2009年专利技术《采矿工作面沿空留巷浇筑混凝土连续墙的装置及方法》(专利号200910023718.1)以来,相继专利技术了《一种沿空留巷横斜双拉纤维柔性模板及其充填方法》(专利号:201510607404.1),《井下混凝土制备泵送机组》(专利号:201320110205.6)及《沿空留巷支架组》(专利号:201610236751.2)等相关专利,形成了完整的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材料及装备体系。目前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矿区进行推广应用,该技术中的关键工序之一:巷旁支护体为向柔性模板(简称柔模)中泵送混凝土形成密闭接顶的混凝土连续墙。目前柔模需要通过单体液压支柱或锚杆或木点柱等将其挂设在巷道顶板上,当混凝土墙体浇筑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或木点柱挂设柔模的需拆除单体液压支柱或木点柱以便循环使用;无论采用锚杆挂设或是单体、木点柱挂设柔模,目前都需多名煤矿工人协同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较高。为了响应产业升级号召,进一步向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减员增效,降本增效,我公司对目前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的挂模方式进行研发,专利技术一种高效安全的机械化挂模装置,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速度及效率,使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再上一个台阶,更容被接受、推广,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解决现有柔模挂设需多名工人协作,劳动强度较高,工效较低,材料成本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包括挂模机构与自移机构;挂模机构由多根顶梁和多根立柱组成,所述自移机构由两个内框架、两个外框架和两个往复驱动机构组成,所述往复驱动机构的一端与对应的内框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外框架连接;多根立柱呈两组,其中每组的一端与对应内框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顶梁连接,两个内框架之间设置有前框架。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框架的顶梁下侧设置有挡板。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外框架上设置有多根立柱,多根立柱的驱动端连接有顶梁。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自移机构前端设置有调偏机构,所述调偏机构由底座和两个千斤顶组成,底座与前框架连接在一起,两个千斤顶一端连接在底座上,另一端与对应的外框架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框架与对应的外框架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可伸缩调宽机构。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伸缩调宽机构为液压缸。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根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设置一个顶梁。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可以自移行走,替换现有的利用单体液压支柱、锚杆或木点柱等方式进行挂模,减少原材料投入,减少作业人员数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减员增效,降本增效。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主视图;
[001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001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俯视图;
[001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主视图;
[0016]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0017]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俯视图;
[0018]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案的主视图。
[0019]图中:1.外框架,2.往复驱动机构,3.可伸缩调宽机构,4.立柱,5.内框架,6.顶梁,7.前框架,8.底座,9.千斤顶,1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表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不局限于下述实施实例。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包括挂模机构与自移机构。
[0024]结合图3,自移机构由两个内框架5、两个外框架1和两个往复驱动机构2组成,往复驱动机构2的一端与对应的内框架5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外框架1连接。
[0025]两个内框架5分别布置在两个外框架1的内侧。一个外框架1和位于其内侧的内框架5之间通过一个往复驱动机构2连接。往复驱动机构2优选为油缸,油缸的基座装配在外框架1上,油缸的驱动端则与对应的内框架5连接;当然油缸的基座也可与内框架5连接,此时油缸的驱动端则与对应外框架1连接。
[0026]结合图1和图2,挂模机构由两根顶梁6和两组立柱4组成,每组立柱4的一端与对应的顶梁6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内框架5连接,两个内框架5之间设置有前框架7。
[0027]立柱4为可伸缩立柱,立柱4的基座焊接在内框架5上,立柱4的伸缩端则与顶梁6的下侧铰接连接,通过控制立柱4伸缩可以控制顶梁6的高度。
[0028]挂设柔模前,将立柱4将至最低,将柔性模板展开将其顶部固定在挂模机构的两片顶梁6上,然后升起立柱1使顶梁6与巷道的顶板紧密接触,这样柔性模板就固定在顶板上了。待柔性模板内浇筑完混凝土并凝固后,内框架5不动,往复伸缩机构2的伸缩端伸出,可将外框架1向前移动,当外框架1移动到位后,降下内框架5上的立柱4,往复伸缩机构2的伸缩端收回,由于外框架1的质量大于内框架5的质量因此会将内框架5向前拉动,实现自移。
[0029]实施例2
[0030]如图4

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内框架5的顶梁6下侧设置有挡板10。
[003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实施例2限定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中内框架5的顶梁6下侧设置有挡板10。设计挡板10可确保向柔性模板内浇筑混凝土时,有效控制柔性模板的横向变形,浇筑后的墙体也会更平整。
[0032]实施例3
[0033]如图5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中,每个外框架1上设置有多根立柱4,多根立柱4的驱动端连接有顶梁6。
[003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实施例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中的外框架1上也通过一组立柱4支撑一个顶梁6,当巷道内的顶板不稳定,或较为破碎时,可将外框架上的顶梁6升起,支撑顶板起到临时支护作用。同时在内外框架交替自移时,始终有顶梁能支撑顶板,保证支护的安全性。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挂模机构与自移机构;所述挂模机构由多根顶梁(6)和多根立柱(4)组成,所述自移机构由两个内框架(5)、两个外框架(1)和两个往复驱动机构(2)组成,所述往复驱动机构(2)的一端与对应的内框架(5)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外框架(1)连接;多根立柱(4)呈两组,其中每组的一端与对应内框架(5)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顶梁(6)连接,两个内框架(5)之间设置有前框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5)的顶梁(6)下侧设置有挡板(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沿空留巷自移式挂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框架(1)上设置有多根立柱(4),多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强常庆刘军峰宁涛王嵩樊帆赵浩亮谭新成刘宝贵李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开拓新矿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