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485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涉及预应力混凝土墙半悬挂式行车道的技术领域,包括侧墙、行车道板、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预应力侧墙、预应力钢绞线、锚具、应变计监测、固定式倾角仪监测、钢筋计监测、预应力钢绞线测力计监测、全站仪监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半悬挂式行车道在盖挖逆作施工中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与监测元器件相连达到监测目的,保证行车道板在连续施工中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解决了行车道板在施工中因受力体系转换引起行车道板的内力和位移大幅变化的问题,保证了地下半悬挂行车道整体结构体系转换的安全和稳定。构体系转换的安全和稳定。构体系转换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混凝土墙半悬挂式行车道的
,特别是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建设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其解决之道。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设计过程中通常包含行车隧道且一般采用梁、柱体系作为支撑。为提高承载力、释放下部空间该行车隧道通过在单侧侧墙内部设置预应力锚索施加预应力,形成一种行车道板下部无支撑半悬挂式地下行车道结构。半悬挂车道为盖挖逆作地下结构,但是施工至行车道板时预应力侧墙的预应力锚索还未进行张拉,无法给行车道板提供竖向拉力,由于行车道板自身重力过大会产生变形破坏,在后续的行车道板受力体系转换施工过程中也很难保证行车道板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0003]因此为保证在盖挖逆作的特定施工环境下行车道板施工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还要保证后续的受力体系转换施工工序能够顺利实施,同时还要保证地下半悬挂行车道整体结构体系转换的安全和稳定,提出一种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半悬挂车道在盖挖逆作的特定施工环境中因自身重力作用而发生变形破坏的问题,以及克服行车道板在施工中因受力体系转换引起行车道板的内力和位移大幅变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可保证地下半悬挂行车道整体结构体系转换的安全和稳定。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浇筑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至指定高度并预布应变计;
[0007]S2、浇筑所述行车道板、所述侧墙,在所述预应力侧墙内设置所述钢筋、钢筋计后进行浇筑,并预留所述钢绞线孔道;
[0008]S3、使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穿进对应所述钢绞线孔道并布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测力计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0009]S4、按施工方案在所述行车道板上布置监测应变、位移、倾角的传感器至指定位置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0010]S5、按施工方案分级张拉预应力钢绞线;
[0011]S6、所述行车道板达到零附加变形时停止张拉并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封锚;
[0012]S7、结构稳定后拆除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
[0013]优选地,所述S1中,采用钢管混凝土立柱充当临时支撑立柱,采用顶升法进行浇筑,利用泵送的压力将混凝土由底部到顶部注入钢管,由混凝土自重及泵送压力使混凝土
达到密实状态形成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浇筑完成并达到强度标准后将第五应变计、第六应变计对称固定在距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顶端两倍立柱直径位置处,并检查确认所述第五应变计、所述第六应变计是否受到损坏。
[0014]优选地,所述S2包括以下步骤:
[0015](1)待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达到强度标准后,支模浇筑车道板,在预应力侧墙区按设计要求预留预应力管道并预埋波纹管与顶板预留孔道对应;
[0016](2)浇筑侧墙;
[0017](3)在预应力侧墙区内布置预应力侧墙竖向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将钢筋计固定到所述侧墙竖向钢筋指定位置上,检查确认所述钢筋计没有受到损坏并预留所述钢绞线孔道后进行浇筑。
[0018]优选地,所述S3中,使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穿进对应所述钢绞线孔道,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端位置布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测力计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S4中,在半悬挂行车道主体结构完成后,在所述行车道板布置监测应变、位移、倾角的传感器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并在所述顶板下方设置全站仪;
[0020]在所述行车道板顶部表面设置应变计,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沿所述行车道板横向方向设置如下:在所述行车道板固接端设置第一应变计,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外沿左侧0.5m处设置第二应变计,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正上方设置第三应变计,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外沿右侧0.5m处设置第四应变计,且所述第一应变计、第二应变计、第三应变计、第四应变计沿所述行车道板纵向间隔6m布置;
[0021]在所述行车道板顶部表面设置固定式倾角仪,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在距离所述行车道板固接端右侧1m处设置第一固定式倾角仪,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固定端和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的跨中位置设置第二固定式倾角仪,所述第一固定式倾角仪、所述第二固定式倾角仪沿所述行车道板纵向间隔6m布置;
[0022]在所述行车道板底部表面布置监测点,在所述顶板下方设置全站仪,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沿所述行车道板横向设置方案为:在所述侧墙与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的跨中位置设置第一监测点,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外沿左侧0.5m处设置第二监测点,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外沿右侧0.5m处设置第三监测点,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固定端设置第四监测点,且所述第一监测点、第二监测点、第三监测点、第四监测点沿所述行车道板纵向间隔12m布置。
[0023]优选地,所述S5中,当所述预应力侧墙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之后,采用应力控制,应变校核的方法进行张拉,并使实测伸长值与计算值的偏差控制在

6%

+6%的范围之内;
[0024]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端设置锚具;通过两台千斤顶同时对所述锚具进行张拉,采用间隔1孔的张拉顺序分批次张拉,即当第一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间隔张拉完后再将剩余第二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间隔张拉完。
[0025]优选地,所述S6中,所述行车道板达到零附加变形的最终状态后停止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孔道灌浆,并做好封端工作。
[0026]优选地,所述S7中,待半悬挂行车道结构施工完成并且强度达到100%后,使用气焰割除把钢管柱顶部50cm周圈进行分块剥离,人工使用风镐将顶部50cm钢管内部混凝土进
行凿除,然后分段自上而下拆除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分段大小按叉车站位、叉车臂伸高的高度及允许承载重量进行确定;先标出每节分段的界限,再使用气焰割除高出分段界限10cm周圈的钢板,内部混凝土采用人工风镐凿除,每节分段均按此步骤循环操作,直至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全部被拆除。
[0027]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8]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半悬挂行车道刚度不对称的施工难题,设计半悬挂车道零附加变形受力体系转换的施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行车道板两侧刚性侧墙和柔性侧墙受力协调的问题。
[0029]2.本专利技术在半悬挂行车道板下方设计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能够有效控制住行车道板施工中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挠曲变形和强度破坏,为后续预应力侧墙施工和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提供了可操作的可能性。
[0030]3.本专利技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与监测元器件相连,集数据采集、上传功能一体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浇筑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至指定高度并预布应力计;S2、浇筑行车道板(1)、侧墙(4),在预应力侧墙(3)内设置钢筋(25)、钢筋计(20)后进行浇筑,并预留钢绞线孔道(24);S3、在对应钢绞线孔道(24)穿入预应力钢绞线(22),布置预应力钢绞线测力计(18)并与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S4、按施工方案在所述行车道板(1)上布置监测应变、位移、倾角的传感器至指定位置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S5、按施工方案分级张拉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2);S6、所述行车道板(1)达到零附加变形时停止张拉并对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2)进行封锚;S7、结构稳定后拆除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采用钢管混凝土立柱充当临时支撑立柱,采用顶升法进行浇筑,利用泵送的压力将混凝土由底部到顶部注入钢管,由混凝土自重及泵送压力使混凝土达到密实状态形成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浇筑完成并达到强度标准后将第五应变计(16)、第六应变计(17)对称固定在距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顶端两倍立柱直径位置处,并检查确认所述第五应变计(16)、所述第六应变计(17)是否受到损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以下步骤:(1)待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达到强度标准后,支模浇筑车道板(1),在预应力侧墙区按设计要求预留预应力管道并预埋波纹管(21)与顶板(5)预留孔道对应;(2)浇筑侧墙(4);(3)在预应力侧墙区内布置预应力侧墙竖向钢筋(25)、预应力钢绞线(22),将钢筋计(20)固定到所述侧墙竖向钢筋(25)指定位置上,检查确认所述钢筋计(20)没有受到损坏并预留所述钢绞线孔道(24)后进行浇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使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2)穿进对应所述钢绞线孔道(24),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2)张拉端位置布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测力计(18),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悬挂车道附加零变形受力转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在半悬挂行车道主体结构完成后,在所述行车道板(1)布置监测应变、位移、倾角的传感器,在所述顶板(5)下方设置全站仪(23),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1)在所述行车道板(1)顶部表面设置应变计,并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电连接;沿所述行车道板(1)横向方向设置如下:在所述行车道板(1)固接端设置第一应变计(6),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外沿左侧0.5m处设置第二应变计(7),在所述临时钢管混凝土立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禹丽峰申志军李定有艾鹏鹏杨永魁耿大新黄永虎张双张晨明杨励陈航廖子龙程贤红唐谟宁郭双喜刘成奇李康宁黄耀铭姜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