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4689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9
本申请涉及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包括支架、两个环形轨道、两个传动链夹及两个第一开夹机构。通过第一开夹机构驱动运行至拉伸段的传动链夹中的至少一个夹具打开,并使得拉伸段的结束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2与拉伸段的起始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1满足关系:K2≤K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薄膜拉伸
,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薄膜拉伸处理技术的发展,薄膜的拉伸处理方式有从薄膜两步拉伸方式转变为薄膜同步拉伸方式的趋势。薄膜同步拉伸设备主要分为机械同步拉伸设备与磁悬浮同步拉伸设备,机械同步拉伸设备是利用机械机构对拉伸链夹进行驱动,在环形轨道的双导轨导向来实现其拉伸特征。磁悬浮同步拉伸是利用磁力机构对链夹驱动,在环形轨道的导轨导向来实现其拉伸特征。
[0003]在经过传统的薄膜同步拉伸设备拉伸处理后,薄膜侧部与中部的物理特性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变形并容易出现弓形效应,薄膜的质量不如理想。尤其是对于超高横向拉伸比和/或超高纵向拉伸比(例如8倍以上)的薄膜产品(例如高强度PE、PTFE等)。基于此,有提出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具体是在同步拉伸步骤之前增加了预横拉步骤,在烘箱内的高温环境下,先对加热到工艺温度的薄膜进行小幅度的横向拉伸,使轨道机构对薄膜在横向上形成足够且稳定的横拉伸力后再启动纵向拉伸(也即同步拉伸正式实施),并使薄膜在横向及纵向均最终达到要求的拉伸倍率即可,能有效解决薄膜同步拉伸技术的既有缺陷,缓解薄膜侧部与中部的物理特性差异导致的变形。然而,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加工得到的薄膜,边部区域的薄膜品质较差,甚至经常出现破膜现象,影响了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它能够提高薄膜的处理质量,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0005]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所述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包括:
[0006]支架、两个环形轨道与两个传动链夹,两个所述环形轨道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两个所述传动链夹一一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设有拉伸段;其中一个所述环形轨道的拉伸段与另一个所述环形轨道的拉伸段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拉伸段之间的间距定义为D2,间距D2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拉伸段包括沿薄膜的运行方向依次设置的预横拉段与同步拉伸段,所述传动链夹运行于所述预横拉段时的相邻两个夹具间距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保持不变,所述传动链夹运行于所述同步拉伸段时的相邻两个夹具间距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呈增大趋势;及
[0007]两个第一开夹机构,两个所述第一开夹机构与所述支架相连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拉伸段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用于驱动运行至所述拉伸段的所述传动链夹中的至少一个夹具开夹动作,以使得所述拉伸段的结束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2与所述拉伸段的起始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1满足如下关系:K2≤K1‑
30%。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横拉段与所述同步拉伸段的连接位置设为临界位置,所述预横拉段的长度设为N3,所述同步拉伸段的长度设定为N4;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
夹位置位于所述预横拉段上,且所述开夹位置与所述临界位置的距离小于0.2N3,或者,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夹位置位于所述临界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夹位置位于所述同步拉伸段,且所述开夹位置与所述临界位置的距离小于0.8N4。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横拉段的纵向夹持率为80%以上;所述同步拉伸段的纵向夹持率为10%

50%。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开夹机构关于所述薄膜的运行方向对称布置。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夹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转动盘;所述传动链夹的夹具包括夹持座与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夹持座上的夹爪,所述夹爪设有分别转动至松开所述薄膜侧部的打开位置以及夹持所述薄膜侧部的夹持位置;至少一个所述夹具的夹爪设有与所述转动盘相互抵接配合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在运行经过所述转动盘时能相应带动所述夹爪转动至打开位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链夹的夹具包括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夹爪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二夹具的所述夹爪设有与所述转动盘相互避让的避让部;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第二夹具按照G比1的方式依次交替设置,G为自然数。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具包括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二夹爪设有与所述转动盘相互避让的避让部。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爪的纵向夹持长度设为N5,所述第二夹爪的纵向夹持长度设为N6,N6为0.2N5至1.2N5。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还包括烘箱、两个闭夹机构与两个第二开夹机构;所述烘箱设有相对设置的入口与出口,所述传动链夹从所述入口穿入所述烘箱并从所述出口穿出,两个所述闭夹机构分别与两个所述传动链夹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入口处,两个所述第二开夹机构分别与两个所述传动链夹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出口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环形轨道均包括并列间隔设置的内侧轨与外侧轨;所述预横拉段的所述内侧轨与所述外侧轨的间距定义为S
21
,间距S
21
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保持不变;所述同步拉伸段的所述内侧轨与所述外侧轨的间距定义为S
22
,间距S
22
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呈减小趋势。
[0017]上述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由于在支架上与拉伸段位置对应处设有第一开夹机构,通过第一开夹机构驱动运行至拉伸段的传动链夹中的至少一个夹具打开,并使得拉伸段的结束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2与拉伸段的起始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1满足关系:K2≤K1‑
30%,能分别满足在预横拉段的较高的纵向夹持率以及在同步拉伸段的较低的纵向夹持率的要求,也即满足了对薄膜由横向拉伸进入同步拉伸工艺时,链夹可对薄膜边缘施加合理的纵向夹持率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边部区域的薄膜品质较差,甚至经常出现破膜而影响产品的及格率的现象,使混合拉伸在双向拉伸领域应用的优势得到提高,提高了薄膜的处理质量与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0022]10、环形轨道;L1、预热段;L2、拉伸段;L
21
、预横拉段;L
22
、同步拉伸段;L3、定型段;L4、冷却段;P、回程段;Q、临界位置;11、内侧轨;12、外侧轨;20、传动链夹;21、夹具;211、夹持座;212、第一夹爪;213、第二夹爪;30、第一开夹机构;40、预纵拉组件;50、驱动机构;61、入口平台;62、出口平台;70、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包括:支架、两个环形轨道与两个传动链夹,两个所述环形轨道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两个所述传动链夹一一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设有拉伸段;其中一个所述环形轨道的拉伸段与另一个所述环形轨道的拉伸段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拉伸段之间的间距定义为D2,间距D2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拉伸段包括沿薄膜的运行方向依次设置的预横拉段与同步拉伸段,所述传动链夹运行于所述预横拉段时的相邻两个夹具间距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保持不变,所述传动链夹运行于所述同步拉伸段时的相邻两个夹具间距在沿薄膜的运行方向呈增大趋势;及两个第一开夹机构,两个所述第一开夹机构与所述支架相连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拉伸段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用于驱动运行至所述拉伸段的所述传动链夹中的至少一个夹具开夹动作,以使得所述拉伸段的结束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2与所述拉伸段的起始部位处的纵向夹持率K1满足如下关系:K2≤K1‑
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横拉段与所述同步拉伸段的连接位置设为临界位置,所述预横拉段的长度设为N3,所述同步拉伸段的长度设定为N4;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夹位置位于所述预横拉段上,且所述开夹位置与所述临界位置的距离小于0.2N3,或者,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夹位置位于所述临界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开夹机构的开夹位置位于所述同步拉伸段,且所述开夹位置与所述临界位置的距离小于0.8N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横拉段的纵向夹持率为80%以上;所述同步拉伸段的纵向夹持率为10%

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开夹机构关于所述薄膜的运行方向对称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双向混合拉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夹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转动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汉昭梁达辉汤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盟思拉伸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