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用恒温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430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室用恒温箱,包括:内胆、恒温层、热源分流件、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供热组件和热源循环组件,通过将实验样品放置在内胆的恒温层上,供热组件通过将热源输送到热源分流件的第一腔室内,将热源分流到各恒温层上的第二腔室内,使每个第二腔室能够均衡的分流得到热源,从而确保各层恒温层上的实验样品温度恒定,避免出现温度偏差导致的实验偏差,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同时,第一腔室持续不断的为第二腔室提供热源,确保第二腔室内的热源温度稳定性,第二腔室内的热源满溢到第三腔室内,并经由热源循环组件回收至循环供热系统内,经由供热组件加热输送至第一腔室,从而降低降低能源损耗、提高实验效率的有益效果。益效果。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室用恒温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恒温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室用恒温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电解制氢电极片需要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催化剂的原位生长,实验室通常采用在恒温箱内进行催化剂生长实验,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通常需要采用多层级式的恒温箱进行催化剂的生长实验,现有的普通恒温箱,不同恒温层存在温度不均衡,导致部分实验样品在预设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生长实验,从而无法实现对比实验的目的,并且由于加热温度不均衡,导致增加了能源损耗和实验时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恒温箱,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恒温箱在电极片催化剂原位生长实验中不同恒温层存在温度不均衡,导致部分实验样品在预设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生长实验,从而无法实现对比实验的目的,并且由于加热温度不均衡,导致增加了能源损耗和实验时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恒温箱,包括:
[0005]箱体;
[0006]内胆,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所述内胆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层恒温层;
[0007]热源分流件,所述热源分流件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热源分流件贯穿所述恒温层与所述内胆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所述热源分流件上设有用于与热源接通的第一腔室;
[0008]第二腔室,所述内胆的内壁、所述恒温层与所述热源分流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对实验样品进行恒温实验;
[0009]所述热源分流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热源分流输送到所述第二腔室内;
[0010]第三腔室,所述内胆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腔室内溢出的热源;
[0011]循环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组件和热源循环组件,所述供热组件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供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热源送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热源循环组件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热源循环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三腔室内的热源回收到所述循环供热系统内,并经由所述供热组件输送到所述第一腔室内。
[0012]可选地,所述热源分流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0013]可选地,所述恒温层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0014]可选地,所述内胆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
[0015]可选地,所述供热组件包括热源发生部件、热源输送部件和供热管道,所述热源发生部件用于产生热源,所述热源输送部件用于将热源送入供热管道,所述供热管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0016]可选地,所述热源循环组件包括热源回收部件和热源回收管道,所述热源回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且所述热源回收部件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热源回收管道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热源回收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三腔室内的热源回收至所述热源回收管道内,经由所述热源回收管道将所述第三腔室内的热源回收至所述循环供热系统内。
[0017]可选地,所述热源回收管道上靠近所述循环供热系统的一端上设有单向阀。
[0018]可选地,所述循环供热系统还包括冷源开闭阀,所述冷源开闭阀用于将所述循环供热系统与外界冷源接通或关闭。
[0019]可选地,所述循环供热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单向阀上设有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热源回收管道内的热源到位信号,触发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冷源开闭阀关闭,以隔断外界冷源。
[0020]可选地,所述供热管道靠近所述箱体的一端上设有第二检测元件,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供热管道内的热源温度信号,触发所述控制模块调节所述热源发生部件的供热温度。
[0021]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实验样品放置在内胆的恒温层上,供热组件通过将热源输入热源分流件的第一腔室内,并通过热源分流件将热源分流到各恒温层上的第二腔室内,使每个第二腔室能够均衡的分流得到热源,从而确保各层恒温层上的实验样品温度恒定,避免出现温度偏差导致的实验偏差,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同时,第一腔室持续不断的为第二腔室提供热源,确保第二腔室内的热源温度稳定性,第二腔室内的热源满溢到第三腔室内,并经由热源循环组件回收至循环供热系统内,经由供热组件加热输送至第一腔室,从而降低加热时长、降低能源损耗,从而具有提高实验效率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2显示为图1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4]零件标号说明
[0025]箱体1、内胆2、恒温层201、第二通孔201a、第二腔室202、第三通孔203、热源分流部件3、第一腔室301、第一通孔302、第三腔室4、循环供热系统5、供热组件501、热源发生部件501a、热源输送部件501b、供热管道501c、热源循环组件502、热源回收部件502a、热源回收管道502b、控制模块503、单向阀6、第一检测元件601、冷源开闭阀7、第二检测元件8、外壳9、隔热层10、冷源管道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
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7]请参阅图1至图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在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叙述之前,先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环境进行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恒温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恒温箱在电极片催化剂原位生长实验中不同恒温层存在温度不均衡,导致部分实验样品在预设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生长实验,从而无法实现对比实验的目的,并且由于加热温度不均衡,导致增加了能源损耗和实验时长的问题。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恒温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内胆,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所述内胆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层恒温层;热源分流件,所述热源分流件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热源分流件贯穿所述恒温层与所述内胆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所述热源分流件上设有用于与热源接通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内胆的内壁、所述恒温层与所述热源分流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对实验样品进行恒温实验;所述热源分流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热源分流输送到所述第二腔室内;第三腔室,所述内胆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腔室内溢出的热源;循环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组件和热源循环组件,所述供热组件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供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热源送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热源循环组件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热源循环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三腔室内的热源回收到所述循环供热系统内,并经由所述供热组件输送到所述第一腔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室用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分流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室用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层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腔室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验室用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张加加黄敏周振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