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4064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包括体内监测设备和体外接受设备,体内监测设备与体外接受设备无线通讯连接;体内监测设备包括主体、薄膜聚合物材料层、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薄膜聚合物材料层附于主体内侧面,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均置于薄膜聚合物材料层上;体内监测设备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人体兼容性生物膜;体内监测设备拟利用近场通讯(NFC)方式,利用感应线圈及体外接受设备,实现无线能源供给,及体外无创随时获取相关生理化学指标,实现对患者血管内参数的及时监控,通过对患者的监控数据的分析,给予患者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病况。改善患者的病况。改善患者的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很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需要经常性的检查和长期服药,时常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检查结果改变服药方案,对于慢性病的患者来说,经常性去医院做一些常规性检查,不但很麻烦,而且经济压力很大。事实上,慢性病的治疗与控制并不能只靠服药,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运动及服药时间都会对慢性病的控制与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患者的遗传、幼年发育等情况都会影响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睡眠及服药时间对病情发展的作用。现有的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也不能实时监控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调整服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包括体内监测设备和体外接受设备,所述体内监测设备与所述体外接受设备无线通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内监测设备包括主体、薄膜聚合物材料层、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所述薄膜聚合物材料层附于所述主体内侧面,所述控制芯片、所述若干个传感器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线圈均置于所述薄膜聚合物材料层上;所述体内监测设备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人体兼容性生物膜。
[0006]优选的,所述若干个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血流传感器、血氨传感器、血液PH值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0007]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可采用基于压电原理的电容型传感器。
[0008]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也可采用电阻型传感器。
[0009]优选的,所述血氨传感器为为基于PANI/PSS的生物化学传感器。
[0010]优选的,所述人体兼容性生物膜采用抗凝技术处理。
[0011]优选的,所述体外接受设备上设置有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监测数据。
[0012]优选的,所述薄膜聚合物材料层可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制成。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体内监测设备拟利用近场通讯(NFC)方式,利用感应线圈及体外接受设备,实现无线能源供给,及体外无创随时获取相关生理化学指标,实现对患者血管内参数的及时监控,通过对患者的监控数据的分析,给予患者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病况。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体内监测设备的透视图。
[0017]图例说明:
[0018]1、体内监测设备,
ꢀꢀꢀꢀꢀꢀꢀ
2、体外接受设备,
[0019]11、主体,
ꢀꢀꢀꢀꢀꢀꢀꢀꢀꢀꢀꢀꢀꢀ
12、控制芯片,
[0020]13、传感器,
ꢀꢀꢀꢀꢀꢀꢀꢀꢀꢀꢀꢀ
14、感应线圈,
[0021]21、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参照图1至图2,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包括体内监测设备1和体外接受设备2,体内监测设备1与体外接受设备2无线通讯连接;体内监测设备1包括主体11、薄膜聚合物材料层、控制芯片12、若干个传感器13和若干个感应线圈14;薄膜聚合物材料层附于主体11内侧面,控制芯片12、若干个传感器13和若干个感应线圈14均置于薄膜聚合物材料层上;体内监测设备1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人体兼容性生物膜,薄膜聚合物材料层可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制成。
[0025]其中,若干个传感器13包括压力传感器、血流传感器、血氨传感器、血液PH值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采用基于压电原理的电容型传感器,也可采用电阻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需达到测试范围1kPa

3kPa,测试精度0.1kPa;血流传感器需达到测试范围5

50cm/s,测试精度5cm/s,包含两个血液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差计算流速;血氨传感器为为基于PANI/PSS的生物化学传感器,需达测试范围10

100umol/L,测试精度5umol/L,通过电流信号进行反馈;血液pH值(基于PANI,读取电压)及温度传感器(金属电极,电阻型传感器,读取电压/电流)为辅助传感器,主要用于信号矫正。
[0026]人体兼容性生物膜采用抗凝技术处理,由于体内监测设备属于人体腔道内异物,为避免长期与体液接触产生潜在的危害,如毒副作用、促进血栓形成等,以及防止影响其功能及使用寿命,体内监测设备1除血氨、pH等需要直接接触血液的传感器13以外,均使用人
体兼容性生物膜覆盖且还需抗凝处理。
[0027]体内监测设备1拟利用近场通讯(NFC)方式,利用感应线圈14及体外接受设备2,实现无线能源供给,及体外无创随时获取相关生理化学指标;体外接受设备2上设置有一显示屏21,显示屏21用于显示监测数据。
[0028]电极阵列、感应线圈的制作,在硅片上旋转涂上一层牺牲层(Ti/Cu)及支架薄膜聚合物材料层(如PTFE,厚度约50

100um);随后通过光刻蒸镀剥离流程制备出微电极及线圈(Cr/Au)排布;用另一层旋转涂层聚合物覆盖电极金属图案;移除牺牲层实现柔性电极阵列转移;在将阵列转移到水溶性胶带上后,根据传感器13电极排布制备不同传感器13。
[0029]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包括体内监测设备和体外接受设备,所述体内监测设备与所述体外接受设备无线通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内监测设备包括主体、薄膜聚合物材料层、控制芯片、若干个传感器和若干个感应线圈;所述薄膜聚合物材料层附于所述主体内侧面,所述控制芯片、所述若干个传感器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线圈均置于所述薄膜聚合物材料层上;所述体内监测设备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人体兼容性生物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血流传感器、血氨传感器、血液PH值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血管支架内环境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苑菁于洪宇余浩陈旭东吕孔鹏王富玉徐政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科翰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