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66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涉及淤泥处理领域,网状骨架层,网状骨架层包括网状骨架和设置在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层,所述网状骨架层包裹在壳体层内,所述壳体层能够溶于水。本结构通过将网状骨架层包裹在壳体层内,避免在投放的过程中网状骨架层中的微生物菌种脱离。将菌种培育在网状骨架上,再装入胶囊壳体中,不仅能增强胶囊壳体的机械强度,在投放时,能够使胶囊壳体插入淤泥中,避免在流水的作用下本结构移动到其他地方,同时,菌种缓慢释放在河道淤泥中,完成菌种在淤泥内部繁殖,起到高效的生态原位修复效果。起到高效的生态原位修复效果。起到高效的生态原位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淤泥清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河流湖泊淤泥的修复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物理方式和生物方式。物理修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干化、土工布袋干化或者淤泥自然干化的方法对河流湖泊淤泥进行脱水处理,然后进行后续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植物等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解、吸收、转化河流湖泊淤泥中有害物质,从而达到河流湖泊淤泥中有害物质去除的目的。微生物治理技术操作简单,可以进行大量的河流湖泊淤泥治理。
[0003]微生物治理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生态节能、环境友好的优点,但如果直接向河道投放微生物菌种,微生物会被水流冲散稀释,不利于充分降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0004]申请号为CN202111683120.2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系统,由生态砌块、生物砌块、植物组成,生物砌块是具有网状型结构骨架、表面接种了微生物菌种的混凝土砌块,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微生物从污水中获得养份,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净化。但是该方案中,生物砌块放置在河床中,达到生态治理的时间长,效果慢,且对于河中区域的淤泥不能及时处理。
[0005]基于此,申请号为CN202010299465.7的一种用于水生态治理的微生物投放装置,微生物菌种投放单元通过GPS定位模块、动力模块将该装置移动至设定的微生物菌种投放位置,移动到位后控制电磁阀进行微生物菌种投放。但是,微生物菌种在投放的过程中,网状型结构骨架上的微生物菌种在容易在水流作用下脱离骨架,进而影响后期的淤泥处理效率。
[0006]同时,微生物菌种投放后,不能固定在投放位置上,在水流的冲刷下容易移动到其他位置,影响污泥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通过壳体层将网状骨架层包裹在内,避免在投放的过程中网状骨架层中的微生物菌种脱离。
[0008]该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包括网状骨架层,网状骨架层包括网状骨架和设置在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层,所述网状骨架层包裹在壳体层内。在网状骨架层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人设置了壳体层,网状骨架层包裹在壳体层内,在投放过程中,壳体层能够保护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避免微生物菌种被水流冲刷脱离骨架。
[0010]壳体层的一端设置有接头,接头上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壳体层内连通,通槽上设置有作用件,作用件能够使通槽关闭或打开。
[0011]投放装置将本结构投放至投放位置,在投放时,作用件使通槽关闭,因此投放过程
中微生物菌种不会从通槽中流出,当到达投放位置后,接头插入淤泥中,作用件使通槽打开,菌种在淤泥内开始繁殖修复,实现淤泥生态原位修复效果。
[0012]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结构不仅在投放过程中能够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保护,避免微生物菌种脱离,同时,在投放过程中,壳体层能够直接插入淤泥中,避免在水流的冲刷过程中使本结构流动。
[0013]优选的,作用件可以为保护膜。在投放时,保护膜对壳体层内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保护,当接头插入插入淤泥的过程中,淤泥的作用力将保护膜刺破,因此接头插入淤泥中进行固定时,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也能直接释放在淤泥中。
[0014]优选的,壳体层内设置有滑槽,接头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连接在滑槽内,且滑块能够在滑槽内移动,滑块带动接头在壳体层上朝向靠近壳体层内部的方向滑动。接头3插入淤泥的过程中,由于淤泥的作用力,接头在壳体层上朝向靠近壳体层内部滑动,滑动的过程中网状骨架将保护膜刺破,且接头插入淤泥中时,淤泥也会作用在保护膜上加速保护膜的破裂,因此接头插入淤泥中进行固定时,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能直接释放在淤泥中。
[0015]优选的,接头上设置有若干插入杆。当接头的一端与淤泥接触时,插入杆首先插入淤泥中进行初步的固定。
[0016]进一步的,接头包括第一连接头,通槽设置在第一连接头上,第一连接头上设置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能够使作用件关闭或打开通槽。
[0017]进一步的,作用件包括滑动杆,第一连接头上设置有与作用件对应的第一滑槽,滑动杆的一端位于第一滑槽内,且调节结构用于带动滑动杆沿第一滑槽移动。通过滑动杆在第一滑槽内滑动,实现作用件对通槽的遮挡或不遮挡,当作用件完全遮挡通槽时,通槽为关闭状态,当作用件完全不遮挡通槽时,通槽为打开状态,微生物菌体可以通过通槽与淤泥直接接触,菌种在淤泥内开始繁殖,实现淤泥修复。
[0018]同时,作用件还可以为多个,通槽上设置有若干作用件,若干作用件能够组成一个圆板,且该圆板的直径大于通槽的直径。第一连接头上设置有与若干作用件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滑槽,调节结构包括调节板,调节板上设置有与若干作用件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滑槽,滑动杆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滑槽内,调节板通过旋转使滑动杆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移动,当滑动杆从第二滑槽的一端上时,此时若干作用件组成一个完整的圆,且位于通槽上,将通槽遮挡住,使通槽为关闭状态,当滑动杆从第二滑槽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上时,此时若干作用件在第一连接头上滑动,不遮挡通槽,使通槽为打开状态。
[0019]在此基础上,调节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设置在第一滑槽与滑动杆之间的伸缩杆,通过伸缩杆伸缩带动滑动杆在第一滑槽内移动,进而实现通槽的关闭或打开。但是伸缩杆在水中控制实现伸缩难度较大,且需要在接头插入淤泥时控制伸缩,操作人员不容易把握伸缩杆伸缩的时间,操作麻烦。
[0020]基于此,本结构设计了一种调节板旋转带动滑动杆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中滑动以实现使通槽打开的结构。且第一连接头上设置有若干插入杆,插入杆上螺纹套装有旋转杆,旋转杆上设置有第一齿轮,调节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能够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时,旋转杆带动调节板周向旋转,使作用件关闭或打开通槽。
[0021]在使用时,当插入杆插入淤泥内时,旋转杆不插入淤泥中,在淤泥的作用力下,旋
转杆沿插入杆向靠近第一接头的方向移动,旋转杆由于与插入杆螺纹连接,因此旋转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周向旋转,当旋转杆移动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时,旋转杆带动调节板一起周向旋转,进而使滑动杆在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内移动,使通槽打开,本结构控制调节板旋转,使滑动杆在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内移动的结构都是机械结构,不需要单独的控制,更适用于在水下调节使用,并且触发调节板旋转的结构为插入杆插入淤泥时,旋转杆在淤泥作用下旋转且朝向靠近第一接头的方向移动,通过旋转杆旋转带动调节板旋转,因此也不需要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控制。
[0022]优选的,为了确保旋转杆不插入淤泥中,可以将旋转杆的外径设置较大,还可以将相邻的旋转杆之间还可以连接导向杆,这样能够确保旋转杆不会插入淤泥中,同时所有的旋转杆能够同频移动,更有利于带动调节板旋转。
[00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包括网状骨架层(1),网状骨架层(1)包括网状骨架和设置在网状骨架内的微生物菌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层(2),所述网状骨架层(1)包裹在壳体层(2)内,壳体层(2)的一端设置有接头(3),接头(3)上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壳体层(2)内连通,通槽上设置有作用件(7),作用件(7)能够使通槽关闭或打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其特征在于,作用件(7)为保护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层(2)内设置有滑槽,接头(3)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连接在滑槽内,且滑块能够在滑槽内移动,滑块带动接头(3)在壳体层(2)上朝向靠近壳体层(2)内部的方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头(3)上设置有若干插入杆(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头(3)包括第一连接头(4),通槽设置在第一连接头(4)上,第一连接头(4)上设置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能够使作用件(7)关闭或打开通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淤泥生态修复的菌种结构,其特征在于,通槽上设置有若干作用件(7),第一连接头(4)上设置有与若干作用件(7)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滑槽(6),调节结构包括调节板(12),调节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实李谦罗业富任耕北常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市靓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