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32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冷气结构的结构不紧凑的问题。本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连接在缸体上方的缸头,本冷却结构包括连接在缸头上的冷却水泵,缸体内开设有燃烧室和环绕燃烧室的冷却水套,缸头上开设有与冷却水套连通的出水流道,本冷却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头内部的下水通道,下水通道的进口与冷却水泵的出水口连通,下水通道的出口与冷却水套连通。本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实现了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冷却结构更紧凑。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冷却结构更紧凑。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冷却结构更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通常是采用水冷的方式来实现,较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平衡轴或曲轴驱动水泵使冷却水通过连接水管进入到缸体和缸头,最后通过缸头的出水口流出,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带走。但是上述结构复杂,整个冷却水套较长,发动机所需要的整体布局较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功率损失加大并且出现问题的几率也较大。
[0003]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如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CN204755055U】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包括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缸体、缸头、冷却水泵、散热器,缸体和缸头上分别设有冷却水道,缸体和缸头上的冷却水道相连通,缸体的一侧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缸体上的冷却水道连通,缸头的一侧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与缸头上的冷却水道连通,还包括第一冷却水管、第二冷却水管、第三冷却水管,冷却水泵固定在缸头上,冷却水泵与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凸轮轴动力连接,冷却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第一冷却水管与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散热器的进水端通过第二冷却水管与缸头的出水口连通,散热器的出水端通过第三冷却水管与冷却水泵的进水端连通,形成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水冷回路。
[0004]上述结构是将冷却水泵固定在缸头上,并通过第一冷却水管与缸体的进水口连通,从而使得冷却水泵内的冷却水能通过第一冷却水管进入到缸体内,冷却水进入到缸体的水套内并对缸体进行降温后,再流回到缸头上并从缸头的出水口流出,此时的冷却水流道是设置在缸体和缸头之间,并没有涉及到缸体下方的箱体部位,因此冷却水流道的路径较短,但是由于设置有多个外置的冷却水管,而在摩托车上,对于各部件的安装空间有限,会导致整个发动机的结构不够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冷却结构更加紧凑。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连接在缸体上方的缸头,本冷却结构包括连接在缸头上的冷却水泵,所述缸体内开设有燃烧室和环绕燃烧室的冷却水套,所述缸头上开设有与冷却水套连通的出水流道,其特征在于,本冷却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头内部的下水通道,所述下水通道的进口与冷却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下水通道的出口与冷却水套连通。
[0008]工作原理:将冷却水泵连接在缸头上,此时在缸头内部开设有下水通道,冷却水泵工作并将冷却水从出水口进入到下水通道的进口,冷却水经过下水通道并从下水通道的出
口流出,流入到冷却水套内,并对冷却水套环绕的燃烧室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冷却水进入到出水流道,并从出水流道流出,通过将下水通道开设在缸头内部,使得本冷却结构并不需要另外设置有下水管道,直接设置在缸头内不仅仅是不需要其他的零件,而且下水通道在流动时也能对缸头进行冷却,使得冷却水在流动过程中整体的冷量不会浪费,而是全部对缸体和缸头进行冷却,并且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提升冷却结构的紧凑性,下水通道并不需要安装在缸头上,使得下水通道的水液能稳定的导入到冷却水套内,由于均是一体式设计,因此并不需要考虑缸头与下水通道之间的密封性问题,提升了冷却水稳定的流动,进一步的提升冷却结构冷却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了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得冷却结构更紧凑。
[0009]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下水通道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缸头外侧壁内部开设有上述下水通道,所述下水通道一侧侧壁朝向缸头内部凸起。
[0010]下水通道设置在缸头的外侧壁上,一方面方便缸头的设置,实现发动机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下水通道内冷却水可减少冷量的消耗,使得冷却结构既能布置更加紧凑也能减少对进入到冷却水套内的冷量消耗。
[0011]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冷却水套侧壁内凹形成让位凹口,所述让位凹口内竖直固定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的一侧与让位凹口侧壁之间合围形成与下水通道的出口竖向连通的引水通道,所述冷却水套位于挡水板的另一侧,所述挡水板的下边沿与让位凹口的底壁之间形成将引水通道与冷却水套连通的过流空间。
[0012]通过设置有让位凹口,挡水板的一侧与让位凹口侧壁合围形成引水通道,将进入到让位凹口内的冷却水进行导向,并且冷却水套由于位于挡水板的另一侧,使得冷却水是从引水通道流入到过流空间,再从过流空间流入到冷却水套内,挡水板起到阻隔和导流的作用,进一步的保证冷却水对冷却水套环绕的燃烧室的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分体式设计,使得缸体的成型更加方便,降低冷却水套结构的生产成本。
[0013]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冷却水套包括两个呈圆环形且相对设置的环绕壁,位于外侧的环绕壁与让位凹口一侧的侧壁相接,且该环绕壁与让位凹口一侧的侧壁相切。
[0014]通过将位于外侧的环绕壁与让位凹口一侧的侧壁相切的设计,使得冷却水在冷却水套内旋转流动,减少了冷却水内能量的消耗,同时让位凹口进入到冷却水套的冷却水不会撞击到冷却水套的外侧壁上,减少了冷却水的冲击,从而能节省冷却水流动的动能,使得冷却水有更加充分的动能绕着冷却水套转动,进一步提升了冷却效果。
[0015]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让位凹口的两侧侧壁沿竖向开设有插槽,所述挡水板插入插槽内,所述挡水板的竖向长度小于插槽的竖向槽深。
[0016]通过在冷却水套两侧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槽,挡水板插入插槽内,由于挡水板的竖向长度小于插槽的竖向槽深,因此在装配过程中挡水板更容易插入到插槽内,在装配时可根据发动机所需不同的参数值,调整挡水板在插槽内的位置,从而实现对进入到冷却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调整,从而起到调整发动机冷却效率的作用。
[0017]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让位凹口的底壁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位于下水通道的出口的正下方,所述导流面自上至下逐渐靠近冷却水套倾斜设置。
[0018]导流面自上至下朝向靠近冷却水套的方向倾斜,当冷却水撞击到导流面上时,导
流面能对冷却水进行导向,并使冷却水朝向冷却水套方向流动,提升了冷却水流动效率,从而提升冷却效果。
[0019]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导流面的上侧与让位凹口的侧壁相接。
[0020]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冷却水进入到让位凹口后,只能与让位凹口的侧壁或者导向面相碰撞,最终都需要落入到导流面上,保证对进入到让位凹口内的所有冷却水进行导向,进一步提升冷却效果。
[0021]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缸头上开设有多个过水口,所述过水口与冷却水套连通,多个过水口沿着冷却水套的长度方向分布,且所有过水口与出水流道连通。
[0022]过水口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套靠近让位凹口的冷却水也能快速的排出,使得水循环更加的快速且稳定,提升冷却效果。
[0023]在上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出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1)和连接在缸体(1)上方的缸头(2),本冷却结构包括连接在缸头(2)上的冷却水泵(3),所述缸体(1)内开设有燃烧室(12)和环绕燃烧室(12)的冷却水套(11),所述缸头(2)上开设有与冷却水套(11)连通的出水流道(21),其特征在于,本冷却结构还包括开设在缸头(2)内部的下水通道(22),所述下水通道(22)的进口(22a)与冷却水泵(3)的出水口(31)连通,所述下水通道(22)的出口(22b)与冷却水套(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通道(22)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缸头(2)外侧壁内部开设有上述下水通道(22),所述下水通道(22)一侧侧壁朝向缸头(2)内部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11)侧壁内凹形成让位凹口(14),所述让位凹口(14)内竖直固定有挡水板(4),所述挡水板(4)的一侧与让位凹口(14)侧壁之间合围形成与下水通道的出口竖向连通的引水通道(15),所述冷却水套(11)位于挡水板(4)的另一侧,所述挡水板(4)的下边沿与让位凹口(14)的底壁之间形成将引水通道(15)与冷却水套(11)连通的过流空间(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11)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海刚颜阳益张立成郑林程雪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可达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