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0601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充电NMOS、驱动模块、升压模块及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充电检测端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以便在面临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时通过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向升压模块输出第一充电信号,通过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向驱动模块输出第二充电信号。升压模块在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向驱动模块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输出能够使得位于充电回路上的第一充电NMOS导通的驱动电压,驱动模块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至此充电装置中的充电回路导通从而满足充电需求,且由于第一充电NMOS的内阻较小,因此可减弱充电回路的发热情况,同时实现大电流充电。大电流充电。大电流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通常会在充电装置的充电回路上设置PMOS,通过驱动PMOS导通实现利用电池包向充电器充电的功能,其中,充电回路是指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之间的电路。例如在充电装置中的控制模块检测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器插入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时,控制PMOS导通,此时电池包电压可通过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传输至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但是PMOS自身存在内阻大的缺点,会导致充电回路发热严重,并且不能实现大电流充电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在满足充电需求的同时减弱充电回路的发热现象,并实现大电流充电。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NMOS、驱动模块、升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
[0005]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充电检测端、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充电检测端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
[0006]所述升压模块包括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和驱动电压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向所述驱动电压接收端输出驱动电压,其中,所述驱动电压不小于所述第一充电NMOS导通时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所需的电压;
[0007]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所述驱动电压接收端和栅极电压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栅极电压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连接以在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向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输出所述驱动电压;
[0008]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漏极与源极分别与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及所述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储能电容及储能控制模块
[0010]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用于输入驱动子电压,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池包电压,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升压模块的驱动电压输出端;
[0011]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作为所述升压模块的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以控制所述储能电容充放电使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的电压抬高至所述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为所述驱动子电压与所述电池包电压之和。
[0012]优选的,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可控开关;
[0013]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输入端作为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接地。
[0014]优选的,还包括滤波模块;
[0015]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子模块和压差电阻;
[0017]所述驱动子模块的输入端作为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电压接收端,所述驱动子模块的信号接收端作为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所述驱动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压差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以使所述压差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压在所述信号接收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时抬高至所述驱动电压;
[0018]所述压差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连接,所述压差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源极连接。
[0019]优选的,所述驱动子模块包括第二可控开关、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可控开关、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0020]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驱动子模块的信号接收,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0021]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作为所述驱动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驱动子模块的输出端。
[0022]优选的,所述驱动子模块还包括第四可控开关、二极管和第七电阻;
[0023]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输入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与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输出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源极连接。
[0024]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稳压二极管;
[0025]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源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连接。
[0026]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反向串联的第二充电NMOS,串联后的电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及所述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
[002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充电装置,还包括电池包及保险丝;
[0028]所述保险丝设置于所述电池包的电池包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之间。
[00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包括
第一充电NMOS、驱动模块、升压模块及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充电检测端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以便在面临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时通过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向升压模块输出第一充电信号,通过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向驱动模块输出第二充电信号。升压模块在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向驱动模块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输出能够使得位于充电回路上的第一充电NMOS导通的驱动电压,驱动模块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第一充电NMOS的栅极,至此充电装置中的充电回路导通从而满足充电需求,且由于第一充电NMOS的内阻较小,因此可减弱充电回路的发热情况,同时实现大电流充电。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电路图;
[003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充电NMOS(1)、驱动模块(2)、升压模块(3)以及控制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4)包括充电检测端、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充电检测端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所述升压模块(3)包括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和驱动电压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充电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电压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2)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向所述驱动电压接收端输出驱动电压,其中,所述驱动电压不小于所述第一充电NMOS(1)导通时所述第一充电NMOS(1)的栅极所需的电压;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所述驱动电压接收端和栅极电压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二充电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栅极电压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充电NMOS(1)的栅极连接以在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向所述第一充电NMOS(1)的栅极输出所述驱动电压;所述第一充电NMOS(1)的漏极与源极分别与电池包电压输出端口及所述充电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块(3)包括储能电容(C1)及储能控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一端用于输入驱动子电压,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池包电压,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升压模块(3)的驱动电压输出端;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作为所述升压模块(3)的第一充电信号接收端,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以控制所述储能电容(C1)充放电使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的电压抬高至所述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为所述驱动子电压与所述电池包电压之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一可控开关(N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N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N1)的输入端作为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N1)的输出端连接且连接的公共端接地。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波模块(6);所述滤波模块(6)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6)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2)的驱动电压接收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驱动子模块和压差电阻(Ry);所述驱动子模块的输入端作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宝俊王静周永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