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351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包括:中空长条状的混合药箱,所述混合药箱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泥水进管和泥水出管;设置在混合药箱上侧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上侧设置有絮凝剂存放罐,所述絮凝剂存放罐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絮凝剂输出的出药管;设置在支撑条下表面的匀流折板,所述匀流折板呈向左凸出的弯折状,所述匀流折板下表面、前后侧与混合药箱内壁之间形成泥水匀流输出空间。将混合药箱设计为长条状,使得泥水在混合药箱内的流动路程增加,在流动过程中,流水内部拍打,使得泥水与絮凝剂交融,使得泥水与絮凝剂能够得到充分混合。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污泥经浓缩或消化之后,仍呈液体流动状态,体积还很大,无法进行运输和处置,为了进一步降低含水率,使污泥含水率尽可能的低,须使用脱泥机对污泥进行脱水以减少污泥体积和便于运输,污泥在上脱泥机脱水之前,需要先通过混药箱对含水率高的污泥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是向混药箱内部添加絮凝剂,使污泥和絮凝剂充分混合,从而使污泥尽可能的絮结。
[0003]现有脱泥机基本上都配备一个混药箱,絮凝剂直接加入该混药箱内与混药箱内的污泥混合,为了提高絮凝剂与污泥的混合程度,通常会在混药箱上增设搅拌装置,但即使如此,混药箱多为方形或者圆形状,在混药箱中,泥水与絮凝剂接触时间短,搅拌设备对于絮凝剂与泥水的混合不充分,从而导致进入脱泥机滤水桶内污泥含水量依然较高,影响脱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解决了泥水与絮凝剂之间接触不均匀,使得进入脱泥机滤水桶内污泥含水量依然较高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包括:
[0008]中空长条状的混合药箱,所述混合药箱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泥水进管和泥水出管;
[0009]设置在混合药箱上侧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上侧设置有絮凝剂存放罐,所述絮凝剂存放罐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絮凝剂输出的出药管;
[0010]设置在支撑条下表面的匀流折板,所述匀流折板位于出药管的左侧,所述匀流折板呈向左凸出的弯折状,所述匀流折板下表面、前后侧与混合药箱内壁之间形成泥水匀流输出空间。
[0011]优选的,所述混合药箱靠近泥水进管一端的内腔下侧设置为弧面状,所述泥水出管的内腔下表面侧不高于混合药箱内腔下表面高度。
[0012]优选的,在所述出药管的管路上安装有流量调节阀门。
[0013]优选的,所述出药管的底端连接有中空的出药分散盒,所述出药分散盒的两侧及下表面均设置有出药口,两侧的所述出药口与泥水匀流输出空间位置对应。
[0014]优选的,所述混合药箱为上部开口的形状,在所述混合药箱的上部开口前后侧对应开设有内凹卡槽,所述支撑条的前后两端分别对应卡入在内凹卡槽内。
[0015]优选的,所述混合药箱的内部右侧设置有阻挡混合板,所述阻挡混合板在混合药箱内部前后侧壁呈交错分布。
[0016]优选的,所述阻挡混合板为倾斜设置,所述阻挡混合板与混合药箱内壁所成锐角的角度为30
°‑
60
°

[0017]优选的,所述支撑条设置有两个,所述絮凝剂存放罐的下表面设置有支撑在支撑条上的支腿,所述匀流折板安装在左侧的支撑条下侧。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了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0](1)、该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将混合药箱设计为长条状,使得泥水在混合药箱内的流动路程增加,在流动过程中,流水内部拍打,使得泥水与絮凝剂交融,使得泥水与絮凝剂能够得到充分混合,
[0021](2)、该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设定了匀流折板,匀流折板将进入混合药箱内的泥水挤压,使得泥水从下侧和侧边向右流动,受到挤压形成分散匀流状的泥水,在匀流折板的右侧,不受匀流折板压力后,泥水分散,通过出液管将絮凝剂滴落在分散的泥水上,使得泥水与絮凝剂之间更好的混合。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混合药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絮凝剂存放罐、出药管、流量调节阀门、出药分散盒、出药口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混合药箱;2、泥水出管;3、泥水进管;4、内凹卡槽;5、支撑条;6、支腿;7、絮凝剂存放罐;8、出药管;9、流量调节阀门;10、出药分散盒;11、出药口;12、匀流折板;13、阻挡混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包括:
[0028]中空长条状的混合药箱1,所述混合药箱1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泥水进管3和泥水出管2;泥水通过泥水进管3进入混合药箱1内,在混合药箱1内沿着混合药箱1的长度方向流动,之后从泥水出管2流出,混合药箱1采用不锈钢材质,内表面光滑。
[0029]设置在混合药箱1上侧的支撑条5,所述支撑条5的上侧设置有絮凝剂存放罐7,所
述絮凝剂存放罐7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絮凝剂输出的出药管8;如图1、2所示,支撑条5采用木制或者不锈钢材质制作,对于絮凝剂存放罐7支撑。
[0030]设置在支撑条5下表面的匀流折板12,所述匀流折板12位于出药管8的左侧,所述匀流折板12呈向左凸出的弯折状,所述匀流折板12下表面、前后侧与混合药箱1内壁之间形成泥水匀流输出空间。匀流折板12的折弯处位于匀流折板12的中部,向左折弯,泥水接触匀流折板12折弯处时,将泥水分隔向两侧和下侧流淌,使得泥水从泥水匀流输出空间输出。
[0031]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混合药箱1靠近泥水进管3一端的内腔下侧设置为弧面状,所述泥水出管2的内腔下表面侧不高于混合药箱1内腔下表面高度。混合药箱1的内部左下侧设置为弧面状,进入混合药箱1内的污泥不易残留在混合药箱1内部的左下侧,泥水出管2与混合药箱1的高度设计,使得泥水能够顺畅从混合药箱1内进入到泥水出管2内。
[0032]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出药管8的管路上安装有流量调节阀门9。通过流量调节阀门9的设置,使得出药管8的流出流量能够得到控制,根据不同泥水量,进行调配不同的絮凝剂流出流量,减少浪费。
[0033]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出药管8的底端连接有中空的出药分散盒10,所述出药分散盒10的两侧及下表面均设置有出药口11,两侧的所述出药口11与泥水匀流输出空间位置对应。出药管8内的絮凝剂向下流动进入出药分散盒10内,通过出药分散盒10两侧和下表面的出药口11将絮凝剂从两侧和下部输出,从而与对应位置流出的泥水接触。
[0034]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长条状的混合药箱(1),所述混合药箱(1)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泥水进管(3)和泥水出管(2);设置在混合药箱(1)上侧的支撑条(5),所述支撑条(5)的上侧设置有絮凝剂存放罐(7),所述絮凝剂存放罐(7)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絮凝剂输出的出药管(8);设置在支撑条(5)下表面的匀流折板(12),所述匀流折板(12)位于出药管(8)的左侧,所述匀流折板(12)呈向左凸出的弯折状,所述匀流折板(12)下表面、前后侧与混合药箱(1)内壁之间形成泥水匀流输出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药箱(1)靠近泥水进管(3)一端的内腔下侧设置为弧面状,所述泥水出管(2)的内腔下表面侧不高于混合药箱(1)内腔下表面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药管(8)的管路上安装有流量调节阀门(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脱泥机上机含水率的混药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药管(8)的底端连接有中空的出药分散盒(10),所述出药分散盒(10)的两侧及下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喻鹏卢伟邱露王园园李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碧海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