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7489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包括中转调节池和前置缺氧池;中转调节池和前置缺氧池设置在沉砂池与生化池之间,沉砂池、中转调节池、前置缺氧池和生化池的地势依次降低,并且沉砂池、中转调节池、前置缺氧池和生化池依次连通;生化池内设置一号污泥泵,二沉池内设置二号污泥泵,一号污泥泵的出泥口和二号污泥泵的出泥口分别与前置缺氧池连通;前置缺氧池内设置有用于搅拌的搅拌结构。本方案通过一号污泥泵将生化池的部分剩余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形成污泥内回流,通过二号污泥泵可以将二沉池内的部分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形成污泥外回流;还延长了污水在进入生化池进行生化反应前的缺氧反应时间,有效降低了污水的氮含量。污水的氮含量。污水的氮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生化系统
,具体涉及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污水生化系统中设有缺氧池,缺氧池是指没有溶解氧但有硝酸盐的反应池,缺氧池有水解反应,在脱氮工艺中,在脱氮工艺中,主要起反硝化去除硝态氮的作用,也有水解反应提高可生化性的作用。
[0003]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主要包括的步骤是粗格栅

提升泵提升进细格栅

沉砂池

生化池

二沉池

消毒池

排出,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二沉池沉淀的污泥和生化池的剩余污泥直接进入储泥池,然后再通过脱泥机处理后排出,因此无法对二沉池内部的污泥和生化池内部的污泥形成回流;2.现有的污水进入生化池后在缺氧段的停留时间短,因此污水氮含量高,后期脱氮效果不好,影响生化系统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具有尽可能的降低污水进入生化池时的含氮量,提高污水处理脱氮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包括
[0006]中转调节池和前置缺氧池;所述中转调节池和前置缺氧池设置在沉砂池与生化池之间,沉砂池、中转调节池、前置缺氧池和生化池的地势依次降低,并且沉砂池、中转调节池、前置缺氧池和生化池依次连通; 所述生化池内设置一号污泥泵,二沉池内设置二号污泥泵,一号污泥泵的出泥口和二号污泥泵的出泥口分别与前置缺氧池连通;所述前置缺氧池内设置有用于搅拌的搅拌结构。
[0007]沉砂池、中转调节池、前置缺氧池和生化池的地势依次降低从而可以污水可以利用重力作用自流。通过一号污泥泵可以将生化池的部分剩余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通过二号污泥泵可以将二沉池内沉淀的部分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因此在前置缺氧池内就有了两部分的污泥,再通过搅拌结构将污泥搅匀,污水进入前置缺氧池内后,可以先在前置缺氧池内进行缺氧反应消化一定的氮,之后再进入生化池。
[0008]本方案一方面通过一号污泥泵将生化池的部分剩余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形成污泥内回流,通过二号污泥泵可以将二沉池内沉淀的部分污泥泵入前置缺氧池内,形成污泥外回流;另一方还延长了污水在进入生化池进行生化反应前的缺氧反应时间,有效降低了污水的氮含量。
[0009]优选的,所述搅拌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前置缺氧池内部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
[0010]端和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支撑柱外套设有第一活动框和第二活动框。
[0011]所述第一活动框左侧竖壁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第一活动框右侧
竖壁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可转动的安装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上固定套设有第一滚轮,前侧的第一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可转动的安装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上固定套设有第二滚轮,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上套设有皮带。
[0012]所述第二活动框的顶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下方的两个固定块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辊。
[0013]还包括两根牵拉绳,其中两根牵拉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上,两根牵拉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转辊与第二活动框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框的底端设有搅拌组件。
[0014]搅拌组件位于前置缺氧池内部对前置缺氧池内的污泥进行搅拌,由于搅拌组件位于水面下方,因此搅拌组件搅拌的过程中不会让前置缺氧池充氧。另外,由于前置缺氧池内的污泥分别来自二沉池和生化池,通过搅拌组件的搅动也可以让两个来源的污泥混合的更均匀,更有利于缺氧池内对污水的氮消化。
[0015]搅拌组件的内部设有两个牵拉绳,通过两个牵拉绳可以对第二活动框进行升降,两个转辊可以对第二活动框的升降进行防护,从而可以对搅拌组件进行防护,第三电机带动第一滚轮旋转,由于皮带的作用,使得第二滚轮跟随第一滚轮移动,从而可以将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同步旋转,由于两个转辊的作用,使得第二活动框下移更加平稳,从而防止搅拌组件下降时发生倾斜,影响搅拌组件正常使用,进而通过搅拌组件可以对前置缺氧池内部进行搅拌。
[0016]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圆板和固定连接于第二活动框底端的连接绳;所述圆板可滑动的套设在支撑柱外,所述连接绳的底端与圆板固定连接,所述圆板的下方设有活动筒,所述活动筒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呈发射状结构的搅拌板。
[0017]所述圆板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穿过圆板且固定连接有外齿轮,所述活动筒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与外齿轮相啮合。
[0018]第一电机带动外齿轮旋转,外齿轮带动内齿轮转动,活动筒跟随内齿轮旋转,搅拌板跟随活动筒移动,从而可以对本体内部污水和污泥进行搅拌。
[0019]优选的,所述活动筒的内圆周面且位于内齿轮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穿过活动筒的筒体且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杆体固定连接有呈发射状结构的搅拌叶。
[0020]第二电机带动搅拌杆旋转,搅拌叶跟随搅拌杆旋转,从而可以提高搅拌效果,进而便于对前置缺氧池内部进行搅拌,降低污水中的氮含量,提高了后期脱氮效果。
[0021]优选的,所述活动筒的顶端开设有滑道,所述滑道的内部形状为T型结构,所述圆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滑道内部形状相适配的圆环,所述圆环滑动连接于滑道内。
[0022]滑道和圆环可以对活动筒的旋转方向进行限制,防止圆板与活动筒分开。
[0023]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电动伸缩杆,四个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活动框的顶端四角。
[0024]电动伸缩杆可以对第一活动框进行移动,便于对第一活动框向下移动,进而可以
延伸第二活动框的下降深度。
[0025]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框的前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L型结构,所述固定板远离第一活动框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
[0026]固定板可以将支撑柱固定与本体的一侧,防止在对本体内部搅拌时,支撑柱发生倾斜,影响使用效果。
[0027]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左右两侧竖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活动框和第二活动框左右两内侧竖壁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每个所述滑块的形状分别与滑槽的内部形状相适配,每个所述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对应滑槽内。滑槽和滑块可以对第一活动框和第二活动框的下降方向进行限制,防止第一活动框和第二框移动时位置发生移动,影响使用效果。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9]1.本专利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调节池(43)和前置缺氧池(1);所述中转调节池(43)和前置缺氧池(1)设置在沉砂池(44)与生化池(45)之间,沉砂池(44)、中转调节池(43)、前置缺氧池(1)和生化池(45)的地势依次降低,并且沉砂池(44)、中转调节池(43)、前置缺氧池(1)和生化池(45)依次连通;所述生化池(45)内设置一号污泥泵(45a),二沉池(46)内设置二号污泥泵(46a),一号污泥泵(45a)的出泥口和二号污泥泵(46a)的出泥口分别与前置缺氧池(1)连通;所述前置缺氧池(1)内设置有用于搅拌的搅拌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系统的前置缺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前置缺氧池(1)内部的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外套设有第一活动框(8)和第二活动框(9);所述第一活动框(8)左侧竖壁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16),第一活动框(8)右侧竖壁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7);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16)之间可转动的安装有第一转杆(29),所述第一转杆(29)上固定套设有第一滚轮,前侧的第一安装板(16)上安装有第三电机(27),所述第三电机(27)的输出端与第一转杆(29)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17)之间可转动的安装有第二转杆(30),所述第二转杆(30)上固定套设有第二滚轮,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上套设有皮带(28);所述第二活动框(9)的顶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杆(29)和第二转杆(30)下方的两个固定块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辊(26);还包括两根牵拉绳(31),其中两根牵拉绳(3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转杆(29)和第二转杆(30)上,两根牵拉绳(31)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园园周鹏曹荣万能冉广阔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碧海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