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890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装置和车辆,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电机腔和泵腔,泵腔与进油孔和出油孔连通;电机部,设于电机腔,电机部设有间隙,电机部将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泵部,设于泵腔内,泵部与壳体合围出第一压力腔和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承受的压力依次减小;进油孔、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和出油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一油路;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二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泵装置,实现油液在泵腔和电机腔内的循环,使得油液带走电机部的热量,加快了电机部的散热。加快了电机部的散热。加快了电机部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装置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泵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装置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子油泵采用轴承密封将油泵的泵部与电机部分隔离开来,造价较高且电机部分的冷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泵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壳体包括电机腔和泵腔,泵腔与进油孔和出油孔连通;电机部,设于电机腔,电机部设有间隙,电机部将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间隙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腔体与泵腔连通;泵部,设于泵腔内,泵部与电机部连接。泵部与壳体合围出第一压力腔和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承受的压力依次减小;其中,进油孔、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和出油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一油路;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二油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泵装置,壳体包括电机腔和泵腔,电机部设置在电机腔内,泵部设置在泵腔内,使得电机部和泵部能够可靠运行,避免外界环境干扰。电机部与泵部连接,电机部运行后驱动泵部转动,使得油液由进油孔进入泵腔,在泵部的作用下由出油孔流出,进而实现油液的泵送。其中,电机部设置在电机腔内,并将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电机部具有间隙,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间隙连通,且第一腔体与泵腔连通,这样,泵腔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第一腔体内,然后经过电机部的间隙流入第二腔体,进而由第二腔体流向第一腔体,然后流向泵腔,实现油液在泵腔和电机腔内的循环,使得油液带走电机部的热量,加快了电机部的散热。
[0008]在该设计中,泵部与壳体合围出第一压力腔和第二压力腔,进油孔与第二压力腔连通,出油孔与第一压力腔连通,其中,进油孔、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和出油孔依次连通构成第一油路,这样,在电机部和泵部运行时,在泵部的作用下,第一压力腔内的压力较高,第二压力腔内的压力较低,因此,液体能够由进油孔被吸入压力较低的第二压力腔内,然后在泵部的作用下被挤压到第一压力腔,进而由第一压力腔流向出油孔,实现液体的泵送。
[0009]同时,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二油路,其中,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承受的压力依次减小,因此,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油液由第一压力腔流向第一腔体,然后由电机部的间隙流向第二腔体,再由第二腔体经过间隙流向第一腔体,进而流向第一压力腔,使得油液在第二压力腔、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二压力腔之间流动,进而带走电机部的热量,加快电
机部散热。并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得电机部周围的油液实现流动,加快了电机部热量的散发。
[0010]也即,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泵装置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包括进油孔、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和出油孔,在泵部的驱动下,实现油液的流动,进而实现油液的泵送。第二油路包括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得油液依次通过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最后流回第一压力腔,实现油液的循环流动,进而带走电机部的大部分热量。
[001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力腔承受的压力大于第二压力腔承受的压力,也即第二压力腔的压力较低,对油液形成吸力,进而油液由进油孔流向第二压力腔,并且,在泵部的作用下,油液不断流向第一压力腔,使得第一压力腔压力逐渐增大,进而将油液挤压到出油孔,排出泵装置,实现油液沿第一油路的流动。第一压力腔、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的压力逐渐减小,因此,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实现油液沿第二油路的流动。
[00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力腔为高压腔,第二压力腔为低压腔。
[0013]同时,电机部与泵腔连通,使得电机部内能够进入油液,进而不需要将电机腔与泵腔密封,减少了泵装置的油封零件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4]具体地,泵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沿电机部轴线方向分布。进一步地,沿电机部的轴线方向,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和泵腔之间。
[0015]在具体应用中,电机腔内充满油液,电机部浸没在充满油液的电机腔内。其中,间隙内充满油液。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泵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7]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泵装置还包括:转轴,设于壳体内,电机部和泵部与转轴连接;轴承,轴承与壳体连接,转轴设于轴承的轴孔内,轴承、转轴和泵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力腔,第三压力腔与第一压力腔连通,轴承上设有第一油槽,壳体上设有第二油槽,第一油槽连通第三压力腔与第一腔体,第二油槽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第一压力腔、第三压力腔、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所承受的压力依次递减。
[0018]在该设计中,泵装置还包括转轴和轴承,轴承与壳体相连接,转轴设置在轴承内,与轴承转动配合,电机部和泵部均与转轴连接,这样,在电机部运行时,驱动转轴转动,进而转轴带动泵部运行,实现对油液的泵送。其中,轴承、转轴和泵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力腔,第三压力腔连通第一压力腔和第一腔体,具体地,第三压力腔通过直油槽与第一腔体连通,使得油液能够由直油槽流向第一腔体,进而通过间隙流向第二腔体。返油槽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压力腔。同时,由于第一压力腔、第三压力腔、第一腔体、第二压力腔所承受的压力依次递减,因此,油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由第一压力腔流向第三压力腔,然后经过直油槽流向第一腔体,进而经过间隙流向第二腔体,再由第二腔体经过间隙流回第一腔体,再通过返油槽流向第二压力腔,然后在泵部的作用下被挤压进第一压力腔,实现油液的循环流动,带走了电机部的大部分热量。
[0019]可以理解的是,轴承、转轴和泵部构成第三压力腔,第三压力腔连通第一压力腔和第一腔体,第一腔体通过返油槽连通第二压力腔,因此,第二油路具体由第一压力腔、第三压力腔、第一油槽、第一腔体、间隙、第二腔体、间隙、第一腔体、第二油槽、第二压力腔、第一
压力腔构成。
[0020]具体地,第一油槽为直油槽,第二油槽为返油槽,进一步地,第一油槽沿转轴的轴线方向呈直线形延伸。
[0021]进一步地,轴承包括滑动轴承,滑动轴承是指在滑动摩擦下工作的轴承,相较于滚动轴承的形式而言,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并且,滑动轴承与转轴之间的间隙填充有润滑油,滑动表面会形成一层油膜,实现流体润滑,油膜还具有一定的吸振能力,提高了轴承以及转轴的使用寿命。
[0022]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上还设有第三油槽,第一压力腔通过第三油槽与第三压力腔连通。
[0023]在该设计中,壳体上还设置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壳体包括电机腔和泵腔,所述泵腔与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连通;电机部,设于所述电机腔,所述电机部设有间隙,所述电机部将所述电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泵腔连通;泵部,设于所述泵腔内,所述泵部与所述电机部连接;所述泵部与所述壳体合围出第一压力腔和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压力腔承受的压力依次减小;其中,所述进油孔、所述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和所述出油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一油路,所述第一压力腔、所述第一腔体、所述间隙、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间隙、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依次连通以构成第二油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部和所述泵部与所述转轴连接;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转轴设于所述轴承的轴孔内,所述轴承、所述转轴和所述泵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力腔,所述第三压力腔与所述第一压力腔连通,所述轴承上设有第一油槽,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连通所述第三压力腔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油槽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所述第三压力腔、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压力腔所承受的压力依次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三油槽,所述第一压力腔通过所述第三油槽与所述第三压力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腔的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泵部合围出所述第一压力腔,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泵部合围出所述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三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油槽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包括:轴承本体;延伸段,沿所述轴承的轴向,所述延伸段设于所述轴承本体的至少一端,所述轴承本体和所述延伸段上设有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化豪爽陈亚莉张加挺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