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795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包括施工前将竹筋、竹篾浸渍于水与硼酸的混合溶液中;清除地表;将竹筋的一端插入陡贴坡基坑一侧的原状土中,竹筋的另一端外露;将多根竹筋沿水平方向铺设,依次插入原状土中;将竹篾、辅助竹筋与竹筋外露的部分进行编织,形成竹筋格栅;在陡贴坡基坑的另一侧重复步骤S3至S5,陡贴坡基坑两侧设置的竹筋格栅位于同一水平线;在陡贴坡基坑两侧的竹筋格栅之间铺设土工格室,土工格室的两端分别与竹筋格栅压接;分层填筑路基,当分层回填至4m高度时,重复步骤S3至S7,完成下一道竹筋格栅及土工格室的安装;重复步骤S8,直至施工距离填筑顶面剩余1.5m时依次回填上路堤、下路床、上路床、路面。路面。路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路基施工的
,具体是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并逐步向交通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岭地区发展;与此同时,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填方路基、高陡坡路基、跨沟深填路基等已经成为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的常态。然而,高填方路基在施工完成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汽车重复荷载的作用,常出现路基的下沉、路基纵横向开裂、边坡滑动等质量通病,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层高填方陡贴坡地形条件下,尤为突出。
[0003]如申请公布日为2023.06.30、申请公布号为CN11096541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针对山区高填方路基加固的竹材加筋体系及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按土质、地形、坡度来对场地进行分级,场地分级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级别;确定场地加筋方式,场地加筋方式有:Ⅰ级场地在原斜坡地面开挖台阶,直接进行路基分层填筑碾压,无需加筋;Ⅱ级场地需在Ⅰ级场地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竹材竖向加筋;Ⅲ级场地需在Ⅰ级场地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竹材竖向加筋和竹材水平加筋;Ⅳ级场地需在Ⅰ级场地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竹材竖向加筋、竹材水平加筋和竹腔注浆;竹材加工;加筋施工和填筑碾压。
[0004]上述现有技术中,可防止高填方公路路基施工中存在的交界面两侧滑移、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但是对竹子进行插打、竹腔注浆处理的工序复杂,且注浆质量无法保障;注浆后,水泥浆形成一定强度,失去了竹子原本抗拉、抗压、抗弯的特性,导致陡坡土体的稳定性不佳。
[0005]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施工工序复杂、无法保持竹子柔韧的特性而导致陡坡土体的稳定性不佳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解决了施工工序复杂、无法保持竹子柔韧的特性而导致陡坡土体的稳定性不佳的问题。
[0007]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前将竹筋、竹篾浸渍于水与硼酸的混合溶液中;S2:清除地表,从路基底部开始填筑填料,填筑区分层填筑;S3:铺设多根平行设置的竹筋,将竹筋的一端插入陡贴坡基坑一侧内壁的原状土中,竹筋的另一端外露,竹筋的下表面与填料贴合;S4:将竹篾、辅助竹筋与竹筋外露的部分进行编织,形成竹筋格栅;S5:在陡贴坡基坑的另一侧重复步骤S3至S5,陡贴坡基坑两侧设置的竹筋格栅位于同一水平线;S6:在陡贴坡基坑两侧的竹筋格栅之间铺设土工格室,土工格室的两端分别压接
于竹筋格栅的上端;S7:继续填筑路基,当分层填筑至4m高度时,重复步骤S3至S6,完成下一道竹筋格栅及土工格室的安装;S8:重复步骤S7,直至施工距离填筑顶面剩余1.5m时,依次回填上路堤、下路床、上路床、路面。
[0008]本专利技术采用竹筋、竹篾编织,引用传统竹篾编织工艺,更具柔韧性,质地更加耐用,编制后形成一种网片状或天然格栅,特别是在路基上部车辆活动荷载作用下或地震断裂带区域更具优势,提高陡坡土体的稳定性;采用竹筋编篾等传统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施工更加便利,仅依靠传统竹筋、竹篾编织而成,无需过多对竹子进行处理,施工便捷快速;竹筋、竹篾可保持原本抗拉、抗压、抗弯的特性,使路基更加稳固,土工格室具有较高的侧向限制,防滑、防变形,有效的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分散荷载作用。
[0009]进一步地,S1的具体步骤如下:S1.1:所述混合溶液淹没竹筋、竹篾,没过竹筋、竹篾的混合溶液高度不小于3cm;S1.2:竹筋、竹篾在混合溶液内浸泡24小时;S1.3:将竹筋、竹篾取出自然风干;S1.4:当气温在20度以上时,风干不少于5天,当气温在20度以下时,风干不少于10天。
[0010]进一步地,所述竹筋包括大于等于3年竹龄的竹子制作而成的条状竹片,所述竹筋的宽度不小于30mm、厚度不小于5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竹篾包括大于等于1年竹龄的竹子制作而成的条状薄竹片,所述竹篾的宽度为3mm至5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竹篾、所述辅助竹筋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竹篾、所述辅助竹筋均与所述竹筋垂直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竹篾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小竹篾,所述小竹篾与所述竹筋交叉编织。
[0014]进一步地,所述土工格室的高度大于等于10cm。土工格室具有较高的侧向限制,防滑、防变形,有效的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分散荷载作用,伸缩自如,运输可缩叠,施工时可张拉成网状,填入泥土、碎石、混凝土等松散物料,构成具有强大侧向限制和大刚度的结构体,材质轻、耐磨损、化学性能稳定、耐光氧老化、耐酸碱,适用于不同土壤与沙漠等土质条件。
[0015]进一步地,路床、上路堤填筑厚度小于等于25cm,下路堤填筑厚度小于等于30cm,所述上路堤、下路床采用砂砾填筑,上路床采用灰土或水泥土填筑。
[0016]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溶液的浓度为于6%至8%。
[0017]本专利技术具体的有益效果包括:1、采用竹筋、竹篾编织,引用传统竹篾编织工艺,更具柔韧性,质地更加耐用,编制后形成一种网片状或天然格栅,特别是在路基上部车辆活动荷载作用下或地震断裂带区域更具优势,提高陡坡土体的稳定性;2、采用竹筋编篾等传统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3、施工更加便利,仅依靠传统竹筋、竹篾编织而成,无需过多对竹子进行处理,施
工便捷快速;4、竹筋、竹篾可保持原本抗拉、抗压、抗弯的特性,使路基更加稳固,土工格室具有较高的侧向限制,防滑、防变形,有效的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分散荷载作用。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高填方陡贴坡路基的截面图;图2为竹筋格栅的平面图;图3为竹筋格栅的截面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1、竹筋;2、原状土;3、竹篾;4、辅助竹筋;5、土工格室;6、竹筋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前将竹筋1、竹篾3浸渍于水与硼酸的混合溶液中;S2:清除原始地表上的草皮、腐殖土,当基岩面上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表层存在软弱层时,应先清除软弱层;分层填筑填料,先虚铺30cm一层,压实后为25cm一层,依次共填筑4m厚土方;S3:铺设多根平行设置的竹筋1,将竹筋1的一端插入陡贴坡基坑一侧内壁的原状土2中,竹筋1的另一端外露,竹筋1的下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前将竹筋(1)、竹篾(3)浸渍于水与硼酸的混合溶液中;S2:清除地表,从路基底部开始填筑填料,填筑区分层填筑;S3:铺设多根平行设置的竹筋(1),将竹筋(1)的一端插入陡贴坡基坑一侧内壁的原状土(2)中,竹筋(1)的另一端外露,竹筋(1)的下表面与填料贴合;S4:将竹篾(3)、辅助竹筋(4)与竹筋(1)外露的部分进行编织,形成竹筋格栅(6);S5:在陡贴坡基坑的另一侧重复步骤S3至S5,陡贴坡基坑两侧设置的竹筋格栅(6)位于同一水平线;S6:在陡贴坡基坑两侧的竹筋格栅(6)之间铺设土工格室(5),土工格室(5)的两端分别压接于竹筋格栅(6)的上端;S7:继续填筑路基,当分层填筑至4m高度时,重复步骤S3至S6,完成下一道竹筋格栅(6)及土工格室(5)的安装;S8:重复步骤S7,直至施工距离填筑顶面剩余1.5m时,依次回填上路堤、下路床、上路床、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填方陡贴坡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S1的具体步骤如下:S1.1:所述混合溶液淹没竹筋(1)、竹篾(3),没过竹筋(1)、竹篾(3)的混合溶液高度不小于3cm;S1.2:竹筋(1)、竹篾(3)在混合溶液内浸泡24小时;S1.3:将竹筋(1)、竹篾(3)取出自然风干;S1.4:当气温在20度以上时,风干不少于5天,当气温在20度以下时,风干不少于10天。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杰景玉婷刘冬杨锴陈小羊张晓川王佳旗明宇王剑安李小雨崔业弘袁金波陈壮李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青岛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