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764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将铸锭在相变点以上250℃~350℃均质化处理;二、在相变点以上250℃~350℃和相变点以上200℃~250℃进行开坯锻造;三、在相变点以下40℃~相变点以上80℃进行3火次均匀化锻造;四、在相变点以下50℃~相变点以下30℃进行镦粗和制孔;五、中间轧制和退火;六:进行多道次成品轧制,得到尺寸精度良好的钛合金管材。该工艺制备的钛合金无缝管组织细小、壁厚均匀,同时具有更好的直线度好和表面光洁度。和表面光洁度。和表面光洁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钛合金管材的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钛及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无磁、焊接性能好等特点,已成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领域重要的结构材料之一。随着钛及钛合金在军民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钛及钛合金产品的需求也不仅限于棒材、锻件、板材、丝材等品种,对高精度、高性能管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管材的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目前,钛及钛合金管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利用钛合金铸锭经开坯、锻造、穿孔、冲孔制备管坯料,然后再通过热轧制、热挤压等方式成形管材产品,但热加工管材的直线度和壁厚均匀性较差,往往需要增加整形、校直工序,且热成形管材的表面氧化严重,存在大量的缺陷,还需要经过后续的酸碱洗、车光等加工处理,导致生产周期长、材料利用率低、使用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强度超过1200MPa的高强度钛合金通过添加更多含量的β稳定元素(如Cr、Fe等)来提高合金化,以获得更高的强度,降低材料成本,但添加较高的β稳定元素易在熔炼铸锭过程中产生成分偏析,且该成分偏析现象很难通过后续的开坯锻造被消除,导致产品的组织不均匀。
[0004]公开号为CN11227583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旋压用钛合金管坯的细晶化加工方法,该方法的铸锭开坯锻造温度为相变点以上150℃~200℃和相变点以上50℃~120℃,对于具有较高相变点温度的α型、α+β型等钛合金尚能满足开坯锻造的均匀化要求,但对于相变点普遍较低(800℃左右)的高合金化高强度的β型钛合金,这个开坯锻造的温度则明显偏低,很难达到铸锭开坯锻造时组织均匀化的良好效果,另外,该专利是在轧环机上采用热轧的方法制备管材,还存在管材表面质量差、管材长度受限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可以获得组织均匀、表面质量好、壁厚精度高的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
[0006]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将钛合金铸锭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250)℃~(T
β
+350)℃条件下加热保温,然后进行1火次锻造,得到第一棒材;所述1火次锻造包括1~2次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每次拔长的长度为H1。
[0008]步骤2:将步骤1中所述第一棒材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200)℃~(T
β
+250)℃条件下加热保温,然后进行1火次锻造,得到第二棒材;所述1火次锻造包括1~2次
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每次拔长的长度为H2。
[0009]步骤3:将步骤2中所述第二棒材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40)℃~(T
β
+80)℃条件下共进行3火次锻造,得到第三棒材;所述每火次锻造包括1~2次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最后一火次拔长的长度为H3。
[0010]步骤4:将步骤3中所述第三棒材在加热温度为(T
β

50)℃~(T
β

30)℃条件下进行1火次镦粗,然后制孔得到外径为R、内径为r管坯;所述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镦粗和冲孔在1火次内完成。
[0011]步骤5:将步骤4中所述管坯进行多道次中间轧制,每道次中间轧制后进行一次退火,得到中间管材。
[0012]步骤6:将步骤5中所述中间管材进行多道次成品轧制,得到管材。
[0013]步骤1中所述加热保温的时间不少于25小时,拔长的长度H1与第一棒材最大截面厚度之比不大于2.45。
[0014]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中所述总镦粗比E满足公式(1):
[0015][0016]其中,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E由n次单次镦粗变形完成,δ
i
为第i次镦粗的截面厚度变形量,1≤i≤n。
[0017]步骤1中所述总镦粗比E按照公式(1)计算,其中,n=5~12,优选8~10;δ
i
=1.03~1.15,优选1.09~1.11。所述拔长的长度H1与第一棒材最大截面厚度之比不大于2.45。
[0018]步骤2中所述总镦粗比E按照公式(1)计算,其中,n=5~12,优选7~10;δ
i
=1.05~1.16,优选1.08~1.12。所述每次拔长的长度为H2=H1×
λ1,其中,λ1为比例系数且λ1=0.95~1.15。
[0019]步骤3中所述3火次锻造的加热温度依次为T1、T2、T3,其中,T1<T
β
,T2>T
β
,T3<T
β
,且T1‑
T3≥8℃;所述总镦粗比E按照公式(1)计算,其中,n=4~10,优选6~8;δ
i
=1.12~1.33,优选1.18~1.25。所述最后一火次拔长的长度H3=H2×
λ2,其中,λ2为比例系数且λ2取值1.20~1.65;。
[0020]步骤4中所述总镦粗比E按照公式(1)计算,其中,n=2~5,优选3~4;δ
i
=1.25~1.55,优选1.35~1.45。所述管坯的外径R与内径r满足:r=R
×
α,其中,α为比例系数且α=0.25~0.55。
[0021]步骤5中所述中间轧制为多道次冷轧,其中,轧制道次数为2~6,每道次外径减薄率为5%~15%;所述中间退火的加热温度为550℃~750℃。
[0022]步骤6中所述成品轧制为多道次冷轧,其中,轧制道次数为2~4,每道次外径减薄率为3%~12%。
[0023]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镦粗和冲孔在1火次内完成。
[0024]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镦粗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三棒材进行分料,分料后棒材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大于2.3。
[002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6](1)首先,与目前普遍采用的钛合金开坯锻造工艺不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将钛合金铸锭在β区单相区较高的(T
β
+250)℃~(T
β
+350)℃进行长时间加热保温处理,主要技术效
果是进一步均匀化钛合金铸锭的成分和组织,为后续锻造变形的均匀化和细晶化提供组织基础。
[0027](2)其次,本专利技术在β区单相区采用较高的(T
β
+250)℃~(T
β
+350)℃和(T
β
+200)℃~(T
β
+250)℃进行开坯锻造,在提高铸锭塑性和降低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钛合金铸锭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250)℃~(T
β
+350)℃条件下加热保温,然后进行1火次锻造,得到第一棒材;所述1火次锻造包括1~2次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每次拔长的长度为H1。步骤2:将步骤1中所述第一棒材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200)℃~(T
β
+250)℃条件下加热保温,然后进行1火次锻造,得到第二棒材;所述1火次锻造包括1~2次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每次拔长的长度为H2。步骤3:将步骤2中所述第二棒材在加热温度为钛合金相变点T
β
的(T
β

40)℃~(T
β
+80)℃条件下加热保温,共进行3火次锻造,得到第三棒材;所述每火次锻造包括1~2次镦粗拔长,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最后一火次拔长的长度为H3。步骤4:将步骤3中所述第三棒材在加热温度为(T
β

50)℃~(T
β

30)℃条件下进行1火次镦粗,然后制孔得到外径为R、内径为r管坯;所述镦粗的总镦粗比为E。镦粗和冲孔在1火次内完成。步骤5:将步骤4中所述管坯进行中间轧制,每道次中间轧制后进行一次退火,得到中间管材。步骤6:将步骤5中所述中间管材进行成品轧制,得到管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加热保温的时间不少于25小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钛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中所述总镦粗比E满足公式(1):其中,每次镦粗的总镦粗比E由n次单次镦粗变形完成,δ
i
为第i次镦粗的截面厚度变形量,1≤i≤n。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力伟朱知寿王新南商国强李明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