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68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检测仪包括中央控制模块、马达控制模块、激光测距模块以及电源模块,马达控制模块连接在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激光测距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通电源模块用于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MCU自动控制马达转动,可使转速更加均匀,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MCU处理测试数据,对产品好坏进行自动判定,不良品容易被拦截,产品品质容易管控;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激光测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检测效率高。检测效率高。检测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


[0001]本技术公开一种风扇检测仪,特别是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

技术介绍

[0002]电风扇简称电扇,也称为风扇,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广泛用于家庭、教室、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家用电风扇和工业用排风扇。
[0003]无论是哪种风扇,扇叶与风扇轴的安装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安装偏位,会产生运行不稳、晃动等,轻则会有异响,重则会影响风扇使用寿命。因此,在风扇出厂前,对于风扇平衡性测试是必须要做的工作。现有技术中,风扇平衡性测试过程都是采用摆度计触针直接与风扇扇叶边缘接触,再由测试员工手动转动马达,读取摆度计仪表上数据来判定结果是否OK/NG,此种检测方法存在其固有的缺点,一方面手动转动马达,转速不好控制,会导致结果误差偏大;另一方面通过测试员工人工读取数据,作业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眼睛疲劳,造成不良品容易流出,品质方面不好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风扇采用摆度计通过人工进行平衡性测试,容易产生误差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通过MCU自动控制马达转动,结合激光测距进行平衡性测试,不仅运行稳定,而且效率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检测仪包括中央控制模块、马达控制模块、激光测距模块以及电源模块,马达控制模块连接在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激光测距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通电源模块用于供电。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0007]所述的马达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8、三极管Q4和电机接口P16,继电器RY8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8的线圈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中央控制模块的一个数据端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一常开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一公共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二常开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二公共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五引脚连接。
[0008]所述的马达控制模块还包括风扇驱动模块,风扇驱动模块采用交流继电器U24,交流继电器U24的控制端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
[0009]所述的激光测距模块包括继电器RY9、三极管Q3和接口P17,继电器RY9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9的线圈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中央控制模块的一个数据端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一常开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一公共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
第二常开触点与接口P17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二公共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五引脚连接。
[0010]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锁存模块,锁存模块的输出端上连接有接口P19,接口P19上连接有信号放大器,激光感应器与信号放大器连接。
[0011]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上连接有第一晶振Y1和第二晶振Y2,中央控制模块的复位引脚上连接有上电复位模块,上电复位模块包括电阻R10、电容C6和开关SW5,电阻R10一端与正电源连接,另一端与中央控制模块的复位引脚连接,电容C6一端与中央控制模块的复位引脚连接,另一端接地,开关SW5与电容C6并联连接。
[0012]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LCD接口P3。
[0013]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用于连接蜂鸣器的蜂鸣器接口P5,蜂鸣器接口P5包括两个引脚,其中一个引脚与正电源连接,另一个引脚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中央控制模块的一个数据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
[0014]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指示灯接口模块P7,指示灯接口模块P7包括三个引脚,其中,一个引脚接地,另外两个引脚分别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
[0015]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显示面板控制模块,显示面板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10、开关SW8、接口P20、继电器RY10、开关SW7和接口P21,继电器RY10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10的线圈另一端通过开关SW8接地,继电器RY10第一常开触点与接口P20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10第一公共触点与接口P20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10第二常开触点与接口P20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10第二公共触点与接口P20的第五引脚连接;继电器RY11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11的线圈另一端通过开关SW7接地,继电器RY11第一常开触点与接口P21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11第一公共触点与接口P21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11第二常开触点与接口P21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11第二公共触点与接口P21的第五引脚连接。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MCU自动控制马达转动,可使转速更加均匀,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本技术采用MCU处理测试数据,对产品好坏进行自动判定,不良品容易被拦截,产品品质容易管控;且本技术采用激光测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检测效率高。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电路方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央控制模块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电源模块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第一接口模组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复位及指示灯模块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第二接口模组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4]图7为本技术风扇驱动模块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5]图8为本技术第三接口模组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6]图9为本技术第四接口模组部分电路原理图。
[0027]图10为本技术第五接口模组部分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实施例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0029]请结合参看附图1至附图10,本技术包括中央控制模块、马达控制模块、激光测距模块以及电源模块,马达控制模块连接在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通过中央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给马达控制模块,控制马达转动,激光测距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通过激光测距模块输出测距信息给中央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用于供电。
[0030]本实施例中,马达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8、三极管Q4和电机接口P16,继电器RY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检测仪包括中央控制模块、马达控制模块、激光测距模块以及电源模块,马达控制模块连接在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激光测距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通电源模块用于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马达控制模块包括继电器RY8、三极管Q4和电机接口P16,继电器RY8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8的线圈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中央控制模块的一个数据端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一常开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一公共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二常开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8的第二公共触点与电机接口P16的第五引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马达控制模块还包括风扇驱动模块,风扇驱动模块采用交流继电器U24,交流继电器U24的控制端与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激光测距模块包括继电器RY9、三极管Q3和接口P17,继电器RY9的线圈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继电器RY9的线圈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与中央控制模块的一个数据端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一常开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二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一公共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一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二常开触点与接口P17的第四引脚连接,继电器RY9的第二公共触点与接口P17的第五引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的数据端上连接有锁存模块,锁存模块的输出端上连接有接口P19,接口P19上连接有信号放大器,激光感应器与信号放大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光学动平衡检测仪,其特征是:所述的中央控制模块上连接有第一晶振Y1和第二晶振Y2,中央控制模块的复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军张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福摩斯托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