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6273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包括机体、注塑装置、补偿装置和动力装置,机体和注塑装置连接,注塑装置和补偿装置连接,动力装置和机体紧固连接,动力装置和注塑装置传动连接,机体包括成型腔,注塑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置于成型腔内,上模和下模相向布置,补偿装置包括控温组件,控温组件置于成型腔内,控温组件包括热风管,热风管朝向下模的上型面,通过补偿装置在注塑前进行预补偿,通过对下模的上型面的夹角进行喷射注塑,使夹角被填充,提高注塑成型质量,通过热风管进行热值补偿,对工件进行局部加热,防止熔融状态的原料和模具换热影响流动性,降低角型槽填充质量。填充质量。填充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成型
,具体为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减少人工参与机加工过程,特别是一些有危险的机加工过程,不光可以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威胁,也可以相应提高生产效率。
[0003]其中,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汽车的内饰一般需要通过注塑工艺进行成型。然而,汽车内饰件相较于一般的注塑件,设计得更加复杂,为了满足车辆使用和安装需求,有些部位会形成角型槽,熔融的塑料在流动过程中,会和模具进行换热,造成温降,流动性能降低,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从而降低角型槽填充质量。
[0004]此外,不同角型槽由于角度不同,在进行填充时,使得表面张力形成的圆弧大小不同,角度越小,填充难度越高,无法保证填充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包括机体、注塑装置、补偿装置和动力装置,机体和注塑装置连接,注塑装置和补偿装置连接,动力装置和机体紧固连接,动力装置和注塑装置传动连接,机体包括成型腔,注塑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置于成型腔内,上模和下模相向布置,补偿装置包括控温组件,控温组件置于成型腔内,控温组件包括热风管,热风管朝向下模的上型面。
[0007]机体作为主要的安装基础,用于对其他各装置进行安装,通过注塑装置进行注塑成型,通过补偿装置在注塑前进行预补偿,通过对下模的上型面的夹角进行喷射注塑,使夹角被填充,提高注塑成型质量,动力装置作为主要的动力源,用于驱动上模移动,便于进行位置调节,方便取出成型工件,通过成型腔对下模进行安装,通过热风管进行热值补偿,对工件进行局部加热,防止熔融状态的原料和模具换热影响流动性,降低角型槽填充质量。
[0008]进一步地,动力装置包括调节缸,调节缸缸体和机体紧固连接,调节缸输出端和上模传动连接,上模上设有注料口,注料口与上模的下型面和下模的上型面之间的成型空间连通;补偿装置还包括检测组件和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隔板和喷嘴,喷嘴置于隔板上,喷嘴进口设有进料管,喷嘴通过进料管和熔池相连,检测组件置于隔板上,检测组件包括底板、极柱和出射光源,出射光源和隔板紧固连接,出射光源朝向下模上型面上的角型槽,底板和隔板传动连接,底板外侧设有感光层,极柱设有两个,两个极柱通过感光层间歇导通;角型槽为锐角时:出射光源出射光的反射光路落在感光层上,极柱和感光层所在
电路导通;角型槽为钝角时:出射光源出射光的反射光路不在感光层上,极柱和感光层所在电路截止。
[0009]通过机体对调节缸进行固定,调节缸主要用于输出直线位移,带动上模上下移动,上模上的注料口通过管道和熔池连通,熔池内充有熔融状态的塑料,当通过补偿装置预补偿后,再泵送熔融塑料通过注料口进入成型空间内,进行注塑成型,通过检测组件对下模上的角型槽进行检测,当角型槽为钝角时,从出射光源出射的光照射在倾斜的壁面上,出射光和壁面间夹角为钝角,反射光会沿着远离出射光源的方向照射,或者照射在出射光源的上部,无法照射在感光层上,感光层为光敏材料支撑,在光照作用下,可以激发电子

空穴对参与导电,呈钝角的角型槽由于开角较大,在熔融塑料表面张力作用下仍能进行填充;而当角型槽为锐角时,熔融塑料在流动过程中和下模接触容易产生温降,使远离喷嘴一端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呈弧形,造成填充不彻底,形成填充死角,通过喷嘴直接进行喷射,降低热损,使熔融的塑料角型槽处仍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并先和角型槽的上部接触,由于喷射的量有限,熔融的塑料在自身粘度作用下,沿着角型槽上部向底侧的尖端流动,对角型槽进行填充,当角型槽填充完成后,沿着角型槽下壁面向外侧溢流,由于流动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温降过程,通过设定熔融塑料的出料温度,使熔融塑料流动到角型槽下壁面时流动性降低,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钝角,防止后续通过注料口注料填充,通过喷塑和注塑模式的结合,既保证了角型槽的填充质量,又保证了填充速度。
[0010]进一步的,控温组件还包括调量板和电磁铁,热风管上设有调量槽,调量板和电磁铁分别置于调量槽两端,电磁铁和调量板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电磁铁和调量槽紧固连接,调量板为磁铁材质,调量板和调量槽滑动连接;通电时:电磁铁和调量板相向端为异名磁极。
[0011]通过热风管上的调量槽对调量板和电磁铁进行安装,电磁铁和调量板之间为同名磁极,呈相吸状态,电磁铁上置,通过电磁铁对调量板吸动时,需要克服调量板的自重,使调量板沿着调量槽上下滑动,调量板位置改变会调节热风管的局部过流面积,从而调节热风管的出口热气量。
[0012]进一步的,两个极柱通过感光层导通的电路和电磁铁电连。
[0013]两个极柱分别和电源的两个接线柱电连,并通过感光层导通,形成检测电路,根据检测电路电流的大小,控制输入电磁铁的接入电路 ,电磁铁可以采用外接电源的形式供电,在锐角状态下,当角度越小时,反射光路越长,造成的光损越大,使电极柱所在的量角电路电流越小,此时需要熔融塑料的流动性越好,才能满足充填角型槽需求,调量板底部设有弹簧,随着输入电流减小,电磁铁外界的磁场强度减小,调量板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使调量板和电磁铁之间的距离增大,即局部过流面积增大,更多的热量从热风管向角型槽喷出,从而对角型槽进行预热,提高熔融塑料的流动性。
[0014]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延杆和升降缸,升降缸和上模紧固连接,升降缸输出端和延杆传动连接,上模上设有穿越槽,延杆穿过穿越槽,延杆下端和隔板传动连接。
[0015]升降缸安装在上模上,升降缸可以带动延杆上下移动,在对角型槽进行填充时,通过延杆带动隔板上下移动,通过穿越槽进行滑动导向,从而对下模上型面的不同层高的角型槽进行填充。
[0016]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换向电机,升降缸通过换向电机和延杆传动连接,换向电机输出端和延杆传动连接。
[0017]换向电机位于升降缸和延杆之间,换向电机主要用于输出转矩,通过延杆带动隔板转动,从而使喷嘴对下模上型面的不同角度进行喷塑。
[0018]作为优化,喷嘴和热风管沿空间位置从上到下依次布置。通过喷嘴和热风管从上到下的空间位置排布,使熔融塑料在射流过程中,通过下侧的热气进行保温,降低热损,保证流动到角型槽时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填充效率。
[0019]作为优化,隔板和穿越槽下端进口适配。通过隔板对穿越槽下端进行封堵,使上模的下型面在穿越槽处为连续平面,保证注塑成型质量。
[0020]作为优化,动力装置还包括顶出缸,机体上设有安装槽,顶出缸置于安装槽内,下模上设有顶出槽,顶出缸上端插入顶出槽内。通过安装槽对顶出缸进行安装,成型腔周边安装相应的冷却装置,工件注塑成型后,通过顶出缸使成型工件和下模的上型面分离,提高脱模效率。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成型装置包括机体(1)、注塑装置(2)、补偿装置(3)和动力装置(4),所述机体(1)和注塑装置(2)连接,所述注塑装置(2)和补偿装置(3)连接,所述动力装置(4)和机体(1)紧固连接,动力装置(4)和注塑装置(2)传动连接,所述机体(1)包括成型腔(11),所述注塑装置(2)包括上模(21)和下模(22),所述下模(22)置于成型腔(11)内,所述上模(21)和下模(22)相向布置,所述补偿装置(3)包括控温组件(33),所述控温组件(33)置于成型腔(11)内,控温组件(33)包括热风管(331),所述热风管(331)朝向下模(22)的上型面;所述动力装置(4)包括调节缸(41),所述调节缸(41)缸体和机体(1)紧固连接,调节缸(41)输出端和上模(21)传动连接,所述上模(21)上设有注料口(212),所述注料口(212)与上模(21)的下型面和下模(22)的上型面之间的成型空间连通;所述补偿装置(3)还包括检测组件(31)和调节组件(32),所述调节组件(32)包括隔板(321)和喷嘴(322),所述喷嘴(322)置于隔板(321)上,喷嘴(322)进口设有进料管,喷嘴(322)通过进料管和熔池相连,所述检测组件(31)置于隔板(321)上,检测组件(31)包括底板(311)、极柱(313)和出射光源(314),所述出射光源(314)和隔板(321)紧固连接,出射光源(314)朝向下模(22)上型面上的角型槽,所述底板(311)和隔板(321)传动连接,所述底板(311)外侧设有感光层(312),所述极柱(31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极柱(313)通过感光层(312)间歇导通;角型槽为锐角时:所述出射光源(314)出射光的反射光路落在感光层(312)上,所述极柱(313)和感光层(312)所在电路导通;角型槽为钝角时:所述出射光源(314)出射光的反射光路不在感光层(312)上,所述极柱(313)和感光层(312)所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丹阳市华立兴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