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02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包括设置隧道内部的排水盲沟,通过所述排水盲沟与检查井进行连接并接通,以此在所述检查井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部雨污分流设置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排水盲沟与所述下层空间相连通;在所述检查井上方设置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路侧边沟,并以此在所述检查井的所述上层空间内可拆装式设置污水沉沙井,所述路侧边沟仅与所述污水沉沙井形成连通并通过所述污水沉沙井连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检查井上的篦子盖板及污水沉沙井,在不影响下层排水盲沟沉淀地下水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解决隧道洞内按地下水与运营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分离排放的问题。排放的问题。排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排水系统需考虑地下水与污水分离排放,其中路侧边沟用于收集运营清洗、消防所产生的污水,排水盲沟用于收集衬砌背后的地下水,为方便检修及沉淀地下水,根据需要会设置排水盲沟检查井。路侧边沟在通过传统检查井位置需保持纵向贯通,易造成路侧污水渗流至检查井造成雨污合流,合流后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引起水体黑臭,造成河道污染,危害水生动植物,破坏水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隧道洞内雨、污水分离排放的问题,且检修具有灵活方便性的沉沙检查井结构。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包括设置隧道内部的排水盲沟,通过所述排水盲沟与检查井进行连接并接通,以此在所述检查井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部雨污分流设置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排水盲沟与所述下层空间相连通;在所述检查井上方设置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路侧边沟,并以此在所述检查井的所述上层空间内可拆装式设置污水沉沙井,所述路侧边沟仅与所述污水沉沙井形成连通并通过所述污水沉沙井连贯,并以此在所述污水沉沙井上形成导向收纳部分;所述污水沉沙井上方设置篦子盖板,以此通过所述篦子盖板内的镂空部分使所述污水沉沙井进行污水沉沙收集。
[0006]进一步地:所述篦子盖板的覆盖范围小于或等于所述污水沉沙井的收集范围。
[0007]进一步地:所述检查井上方设置组合式盖板,包括所述篦子盖板和混凝土盖板,所述混凝土盖板可拆装式设置,通过所述篦子盖板和所述混凝土盖板对所述检查井的顶部开口形成封闭状态或打开状态。
[0008]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沉沙井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检查井井壁上方配合的企口部分。
[0009]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沉沙井与所述篦子盖板之间形成可与所述路侧边沟连通的流通间隔。
[0010]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沉沙井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排水盲沟的顶部标高。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盲沟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沉降空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路侧边沟可采用矩形断面、弧形断面的明沟或暗沟形式。
[0013]进一步地:在隧道内的所述排水盲沟间隔150

300m设置所述检查井。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通过检查井上的篦子盖板及污水沉沙井,在不影响下层排水盲沟沉淀地下水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解决隧道洞内按地下水与运营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分离排放的
问题。并且污水沉沙井、篦子盖板以及混凝土盖板均可掀起,为下层检查井清淤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本专利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检查井,形成一体化式的设计,具有方法简单实用,施工成本低,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三维效果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三维剖视效果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横断面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平面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纵剖面示意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横剖面示意图;
[0022]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沙检查井盖板示意图。
[0023]附图中的标记为:路侧边沟1、排水盲沟2、检查井3、污水沉沙井4、篦子盖板5、混凝土盖板6、流通间隔7、企口部分8、容纳腔9。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5]如图1

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该沉沙检查井结构实现了滤水篦、沉沙池、检查井的一体化设计,可有效解决隧道内雨污分流的问题,从而实现路侧盲沟1与排水盲沟2的雨污分流。
[0026]该沉沙检查井结构包括设置隧道内部的排水盲沟2,通过排水盲沟2与检查井3进行连接并接通,以此在检查井3内部形成容纳腔9;容纳腔9内部雨污分流设置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排水盲沟2与下层空间相连通;在检查井3上方设置可与容纳腔9连通的路侧边沟1,并以此在检查井3的上层空间内可拆装式设置污水沉沙井4,路侧边沟1仅与污水沉沙井4形成连通并通过污水沉沙井4连贯,并以此在污水沉沙井4上形成导向收纳部分;污水沉沙井4上方设置篦子盖板5,以此通过篦子盖板5内的镂空部分使污水沉沙井4进行污水沉沙收集。
[0027]本实施例中,排水盲沟2以及路侧边沟1沿隧道纵向方向进行设置,即沿车行道方向进行布设。排水盲沟2位于检查井3下部的两侧;路侧边沟1位于篦子盖板5的两侧,以此实现对路侧边沟污水的收集作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隧道洞内地下水与污水分离排放的问题。
[0028]同时,路侧边沟1用于收集运营清洗、消防所产生的污水,排水盲沟2用于收集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在隧道内每隔200

250m设置一处检查井3,以此可充分考虑实际的排水情形来选择,从而形成分次逐步解决排水问题的目的。路侧边沟1通过篦子盖板5将污水引导流入污水沉沙井4内,水满后继续沿隧道纵向的路侧边沟1流出洞外。
[0029]其中,污水沉沙井4在容纳腔9内的底部标高高于排水盲沟2的顶部标高。以确保污水沉沙井4在不影响排水盲沟2排水的前提下,污水沉沙井4内的污水中的杂质可在经过沉降后及时的将污水向外排出。并且排水盲沟2与容纳腔9底部之间具有沉降空间,通过沉降空间可有助于排水盲沟2排水时沉淀地下水。
[0030]如图1

2所示,其中,路侧边沟1可采用矩形断面、弧形断面的明沟或暗沟形式。
[0031]如图1

2所示,其中,排水盲沟2可采用矩形断面、圆形断面的形式。
[0032]如图1

2、4

7所示,具体的,篦子盖板5的覆盖范围小于或等于污水沉沙井4的收集范围。
[0033]其中,检查井3上方设置组合式盖板,包括篦子盖板5和混凝土盖板6,混凝土盖板6可拆装式设置,通过篦子盖板5和混凝土盖板6对检查井3的顶部开口形成封闭状态或打开状态。在对污水沉沙井4清淤时,仅打开篦子盖板5即可,无需将混凝土盖板6一同打开,以此便于对污水沉沙井4以及检查井3的清理和检修。
[0034]其中,检查井3尺寸多于污水沉沙井4的部分采用混凝土盖板6进行封盖。并且可将混凝土盖板6作为车行道的一部分,以此避免影响隧道内车辆的正常通行。
[0035]其中,污水沉沙井4上设置有可与检查井3井壁上方配合的企口部分8。污水沉沙井4的企口部分8与篦子盖板5之间形成可与路侧边沟1连通的流通间隔7。通过企口部分8即可使污水沉沙井4固定于检查井3井壁上方,又通过采用伸入路侧边沟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包括设置隧道内部的排水盲沟(2),通过所述排水盲沟(2)与检查井(3)进行连接并接通,以此在所述检查井(3)内部形成容纳腔(9);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9)内部雨污分流设置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排水盲沟(2)与所述下层空间相连通;在所述检查井(3)上方设置可与所述容纳腔(9)连通的路侧边沟(1),并以此在所述检查井(3)的所述上层空间内可拆装式设置污水沉沙井(4),所述路侧边沟(1)仅与所述污水沉沙井(4)形成连通并通过所述污水沉沙井(4)连贯,并以此在所述污水沉沙井(4)上形成导向收纳部分;所述污水沉沙井(4)上方设置篦子盖板(5),以此通过所述篦子盖板(5)内的镂空部分使所述污水沉沙井(4)进行污水沉沙收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篦子盖板(5)的覆盖范围小于或等于所述污水沉沙井(4)的收集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雨污分流沉沙检查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查井(3)上方设置组合式盖板,包括所述篦子盖板(5)和混凝土盖板(6),所述混凝土盖板(6)可拆装式设置,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育聪张程凯尤鸿波叶卡尔周玉书张茂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