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539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涉及水处理设备领域。该设备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极发生设备,所述电极发生设备的两个电极端上分别连接有电极头,两个所述电极头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的前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所述壳体的下内壁上设置有砂砾层,位于所述砂砾层的上端设置有纳米增氧盘,所述纳米增氧盘的上端设置有漏网,所述漏网的上端设置有吸附层,所述吸附层的上端设置有分解层,所述分解层的上端设置有磁力层。通过设置纳米增氧盘,进行预曝气作用,增强周丛生物单元的代谢活性,有利于周丛生物的生长,能提供良好的水处理环境。水处理环境。水处理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具体为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周丛生物是指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因此,周丛生物本质上是一种生长于水土界面的薄层,薄层主要由菌藻共生体系构成,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谢活性,并对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具有较高的降解、转化能力。
[0003]此外,稻虾共作体系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将稻田与养殖虾融合在一起,实现农田与养殖的协同发展。这种体系的主要价值是在稻田中可以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通过相互作用和互利共生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改善。
[0004]然而,在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共生的过程中,植物往往会被水生动物破坏,而夜间或阴雨天气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其呼吸作用将消耗水中绝大部分氧气,造成动物缺氧死亡,使得不能维持一种平衡的共生环境。同时,稻虾共作系统需要维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养殖和运维技术,包括对水质、水量、养殖密度、施肥等方面的掌握,操作不当就容易导致系统失效。如能利用周丛生物对生态系统强大的维持和对水体较强的净化能力,来强化稻虾共作体系的生物链稳定和环境改善,则能够完美克服稻虾共作体系的上述缺陷。
[0005]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充分利用周丛生物来强化稻虾共作系统对水环境的改善功能,并采取了一系列自动化集成化措施,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解决了传统稻虾共作体系不能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和共生环境的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极发生设备,所述电极发生设备的两个电极端上分别连接有电极头,两个所述电极头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的前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所述壳体的下内壁上设置有砂砾层,位于所述砂砾层的上端设置有纳米增氧盘,所述纳米增氧盘的上端设置有漏网,所述漏网的上端设置有吸附层,所述吸附层的上端设置有分解层,所述分解层的上端设置有磁力层,所述磁力层的上端设置有漏板,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靠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物料泵,所述物料泵的输出和输入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输送管,两个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的后侧壁并分别通至砂砾层的上端和漏板的上端,所述壳体的前端面中心靠两侧对角处分别设置有连接槽,所
述壳体的后端面中心靠两侧对角处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板。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下端面中心靠两侧边缘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板。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槽的内部形状均为L形,且两个所述连接槽与两个连接板之间互相适配。
[0012]优选的,位于两个输送管与壳体后侧壁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通孔。
[0013]优选的,所述漏板的前后两端和漏网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壳体的前后两内侧壁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磁力层的材质为磁性聚乙烯或磁性聚丙烯与生物炭的混合物。
[0015]优选的,所述分解层的材质为铁基填料、厌氧化合物和结晶矿。
[0016]优选的,所述吸附层的材质为生物炭和沸石。
[0017]工作原理:本申请为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通过在壳体1的前后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槽2和两个连接板6,两个连接槽2与两个连接板6之间互相适配,方便相邻的两个壳体1之间进行拼接和组装,便于批量观察处理情况,同时通过设置纳米增氧盘9,进行预曝气作用,进入到周丛生物单元,增强周丛生物单元的生长,有利于周丛生物的生长,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种植环境,通过在壳体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物料泵16,物料泵1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输送管15,两个输送管15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1的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从而形成反向高压流水,使得堵塞在内部的固体杂质被冲刷出来,同时设置吸附层12、分解层13和磁力层14,来充分利用周丛生物对生态系统强大的维持和对水体较强的净化能力,来强化稻虾共作体系的生物链稳定和环境改善作用,使得系统整体能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壳体的前后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槽和两个连接板,两个连接槽与两个连接板之间互相适配,方便相邻的两个壳体之间进行拼接和组装,便于批量观察处理情况。
[0021]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纳米增氧盘,进行预曝气作用,进入到周丛生物单元,增强周丛生物单元的生长,有利于周丛生物的生长,能提供一个良好的代谢环境。
[0022]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壳体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物料泵,物料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输送管,两个输送管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的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从而形成反向高压流水,使得堵塞在内部的固体杂质被冲刷出来。
[0023]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吸附层、分解层和磁力层,来充分利用周丛生物对生态系统强大的维持和对水体较强的净化能力,来强化稻虾共作体系的生物链稳定和环境改善作用,使得系统整体能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壳体拼接完成后的轴侧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轴侧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侧剖视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纳米增氧盘的俯视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9]其中,1、壳体;2、连接槽;3、电极发生设备;4、竖板;5、通孔;6、连接板;7、漏板;8、电极头;9、纳米增氧盘;10、砂砾层;11、漏网;12、吸附层;13、分解层;14、磁力层;15、输送管;16、物料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的前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极发生设备3,电极发生设备3的两个电极端上分别连接有电极头8,两个电极头8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1的前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壳体1的下内壁上设置有砂砾层10,位于砂砾层10的上端设置有纳米增氧盘9,纳米增氧盘9的上端设置有漏网11,漏网11的上端设置有吸附层12,吸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前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极发生设备(3),所述电极发生设备(3)的两个电极端上分别连接有电极头(8),两个所述电极头(8)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1)的前侧壁并分别通至内部,所述壳体(1)的下内壁上设置有砂砾层(10),位于所述砂砾层(10)的上端设置有纳米增氧盘(9),所述纳米增氧盘(9)的上端设置有漏网(11),所述漏网(11)的上端设置有吸附层(12),所述吸附层(12)的上端设置有分解层(13),所述分解层(13)的上端设置有磁力层(14),所述磁力层(14)的上端设置有漏板(7),所述壳体(1)的后侧壁靠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物料泵(16),所述物料泵(16)的输出和输入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输送管(15),两个所述输送管(15)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壳体(1)的后侧壁并分别通至砂砾层(10)的上端和漏板(7)的上端,所述壳体(1)的前端面中心靠两侧对角处分别设置有连接槽(2),所述壳体(1)的后端面中心靠两侧对角处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周丛生物修复的稻虾共作体系的水处理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红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