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349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涉及热压板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控制阀的第一控制口、控制阀的第二控制口和液压阀的第三油口,驱动液压阀的第二活塞杆移动,直至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第一油口流动至第一腔体内,以驱动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向上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液压的控制方式对第一活塞杆的移动行程精准控制,从而带动热压板精确移动,以精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压板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常规人造板三聚氰胺贴面行业中,在板材放置在热压机的压合位置时,通过热压机的热压板的快速下降和下压,使得胶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化贴在板材表面,在对板材压合完成后,热压机的热压板需要向上移动至与人造板间隔一定高度的位置处,才能够使得板材从热压机中移出。在热压机的热压板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热压机移动的位置精度要求不高,在下降过程中不要砸坏三聚氰胺浸胶纸即可,在向上移动过程中需要确保板材能够顺利地从热压机处移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难以精确控制热压板的移动行程,以致于难以确保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以精确控制热压板的移动速度及其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000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增加控制系统的功能。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包括:
[0006]油箱,用于存储油液;
[0007]活塞缸,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活塞缸包括限定有第一腔体的第一壳体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与热压板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油箱连通;
[0008]液压阀,包括限定有第二腔体的第二壳体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活塞缸的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可通断地连通;
[0009]控制阀,具有第一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三油口连接的第二控制口;
[0010]第一供油装置,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接,用于受控下给所述控制阀供油;
[0011]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和所述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一控制口、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三油口,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所述第一油口流动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热压板向上运动。
[0012]可选地,还包括:
[0013]第一电磁阀,具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三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可通断地连接;
[0014]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
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所述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
[0015]可选地,所述液压阀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二活塞杆包括第一横部、竖部和第二横部,所述第一横部和所述第二横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竖部的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竖部连接,所述第一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成在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断开,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分离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连通。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尺寸,所述第一横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横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油腔;
[0017]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第四油口,所述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
[0018]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
[0019]第二供油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20]第二电磁阀,具有可通断连接的第六控制口和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六控制口与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连接,所述第七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油口连通;
[0021]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六控制口、所述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四油口和所述第二油腔,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经过所述第一油口、所述第三油口、所述控制阀的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五控制口回到所述油箱,从而使得所述热压板向下运动。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八控制口,所述第八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0023]可选地,所述第二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七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九控制口,所述第九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0024]可选地,所述第二供油装置的油压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的油压,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还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接。
[0025]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塞杆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下腔体与所述第一油口连接。
[0026]可选地,还包括:
[0027]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四控制口和所述第一腔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
[0028]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和所述第四控制口,以使得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
[0029]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控制阀的第一控制口、控制阀的第二控制口和液压阀的第三油口,驱动液压阀的第二活塞杆移动,直至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第一油口流动至第一腔体内,以驱动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向上移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液压的控制方式能够对第一活塞杆的
移动行程精准控制,从而能够带动热压板精确移动,以精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0030]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第一电磁阀的第三控制口与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第四控制口、第三控制口和第二油口,以驱动第二活塞杆移动,使得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增加第一电磁阀,从而能够实现控制器控制热压板保持不动的功能,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功能,且结构比较简单。
[0031]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中在液压阀中设计增加第二油腔,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第二电磁阀的第六控制口与第七控制口连通并控制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六控制口、第七控制口和第四油口,以驱动第二活塞杆向上运动直至第一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第一油口、第三油口、第二控制口、第五控制口流入油箱,从而使得热压板向下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对液压阀的改进,在液压阀中增加了第二油腔,使得第二活塞杆的上升得到控制进一步控制第一活塞杆的下降,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部件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用于存储油液;活塞缸,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活塞缸包括限定有第一腔体的第一壳体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与热压板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油箱连通;液压阀,包括限定有第二腔体的第二壳体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活塞缸的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可通断地连通;控制阀,具有第一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三油口连接的第二控制口;第一供油装置,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接,用于受控下给所述控制阀供油;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和所述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一控制口、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三油口,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所述第一油口流动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热压板向上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具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三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可通断地连接;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所述热压板的重力下一路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阀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活塞杆包括第一横部、竖部和第二横部,所述第一横部和所述第二横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竖部的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竖部连接,所述第一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成在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断开,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分离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青汤恩宝须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华翔木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