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2775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通风系统,包括:窗体;第一新风模块,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室外连通;第二新风模块,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室内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窗体作为载体,将第一新风模块和第二新风模块集成安装到窗体上,不占用室内空间,也能够达到良好的通风换气效果,不影响窗体的隔音、隔热以及采光效果,尤其适用于厨房、卫生间等较小的空间中。卫生间等较小的空间中。卫生间等较小的空间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通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设备
,特别是一种智能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现有新风设备,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尤其是安装在厨房、卫生间等较为狭小的空间内时,这类新风设备的布置甚至会阻碍人们的日常生活。
[0003]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风窗,将新风设备整体安装在窗户的上端、下端或中部,但此类产品需要占用窗户较大的面积,会对室内的采光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现有的新风设备都设置有朝向室外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一些新风窗产品为了减小对窗体采光的影响,会尽量减小新风设备的体积,朝向室外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会缩短,排出去室外的污浊空气容易马上地被吸入到室内,难以达到良好的换气效果。或者,如专利申请号为202221852344.1的专利文件提出的室内新风空气调节门窗,其将窗体型材作为通风管道的载体,但如此设计的新风窗具有风噪大、风流量小、换风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智能通风系统。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智能通风系统,包括:
[0007]窗体;
[0008]第一新风模块,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室外连通;
[0009]第二新风模块,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室内连通。
[0010]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以窗体作为载体,将第一新风模块以及第二新风模块块集成到窗体上,不占用室内面积,并且,由于第一新风模块与第二新风模块是分开设置的,每个模块占用的体积较小,更有利于安装到窗体上的窗框等非透光部分上,能够更合理地利用窗体的结构,不影响窗体的隔音、隔热以及采光效果;第二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吸入到室内,而第一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由于第一新风模块与第二新风模块分别设置在窗体的顶部与底部,能够将进风和排风分隔开来,避免了污浊的空气排向室外后又马上被吸入室内的情况。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空调模块,所述空调模块与所述窗体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新风模块与第二新风模块之间。在炎热的环境下,开启空调模块,能够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让室内的温度更适宜。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新风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和第一风
机,所述第一安装盒中空形成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盒,并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风机水平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第一风机的高度,从而减少第一新风模块在竖直方向上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室内的采光。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风口朝向上方开设,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一安装盒连接。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加空气循环的流动距离,避免刚进入到室内的新鲜空气马上被送出到室外,而且,热空气位于室内的上部,朝向上方开设的第一进风口能够更有利于热空气进入,第一导向板能够引导空气进入到第一安装盒内,让室内的污浊空气更顺利地流出到室外。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新风模块包括第二安装盒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安装盒中空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并与所述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二风机水平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第二风机的高度,从而减少第二新风模块在竖直方向上对空间的占用,更有利于室内的采光。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下方开设,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二导向板与所述第二安装盒连接。第二导向板的设置,能够避免空气直吹到人体,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还能够增加空气在室内循环的流动距离。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过滤组件能够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设置加热组件,能够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让室内达到舒适的温度。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调模块包括第三安装盒、压缩机、内风机、外风机、换热器和散热器,所述第三安装盒中空形成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设有第三进风口、第三出风口、第四进风口和第四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第三出风口、第四进风口和第四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三安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内风机、外风机、换热器和散热器均设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内风机的入口与所述第四进风口连通,所述内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出风口连通,所述第四进风口和所述第四出风口均朝向室内,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四进风口与所述第四出风口之间;所述外风机的入口与所述第三进风口连通,所述外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均朝向室外,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之间。
[0019]室内的热空气在内风机的作用下从第四进风口进入到第三安装腔内,热空气在换热器的作用下降温,并从第四出风口吹出到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降温;压缩机将换热器中已经吸收室内热量的冷媒传递至散热器中,在外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空气能够从第三进风口进入到第三安装腔中,带走散热器中的热量并从第三出风口排出室外,达到散热效果,散热后的冷媒再通过压缩机的作用传递至换热器中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冷媒在压缩机、换热器、散热器中形成循环回路,能够有效地实现室内空气的降温。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环境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环境传感器和所述空调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环境传感器能够检测附近环境的空气温度等情况,并将检测数据传递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控制空调模块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实现智能调节室内温度。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通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通风系统在另一角度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窗体;第一新风模块,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新风模块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室外连通;第二新风模块,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窗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新风模块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室内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调模块,所述空调模块与所述窗体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新风模块与第二新风模块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安装盒中空形成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盒,并与所述第一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风机水平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朝向上方开设,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一安装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模块包括第二安装盒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安装盒中空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并与所述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二风机水平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下方开设,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二导向板,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经强陈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淇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