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217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及车辆,包括壳体、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与第二电池模组位于壳体的内部,第二电池模组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池模组的长度,且第一电池模组放置于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第二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有连接端板,连接端板将第二电池模组分隔为至少两个电芯区域,第一电池模组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电芯区域的一端对齐并连接,第一电池模组的另一端与连接端板对齐并连接,使第一电池模组与第二电池模组两个不等长的电池模组相互连接且结构稳定,只采用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两个电池模组,壳体内部可以有更多空间来填充电芯,解决了现有长度不同的电池模组之间难以固定连接,不能进一步增加电芯数量问题。加电芯数量问题。加电芯数量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也逐渐出现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应用,消费者开始寻求可以拥有更高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通常,业内增大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电池包的电量,而常见的增加电池包电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大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增加电池包中电池模组的数量、提高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等。
[0003]传统的电池包在增加电池包中电池模组的数量这一方法入手增加电池包电量时,通常会采用将增加的电池模组分布制作成双层电池模组的方案。常规双层电池模组在叠层放置电池模组时,会将电池模组制作成长度一致的电池模组来对齐连接固定,但当电池包内部空间不足以让双层电池模组整齐放置时,双层电池模组每层电池模组的长度不会完全相同,但长度不同的电池模组相互之间难以固定,若采用长度相同的电池模组相互固定连接,可能会导致电池包内部空间利用不充分,不能进一步增加电池芯的数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及车辆,以解决现有长度不同的电池模组之间难以固定连接,不能进一步增加电芯数量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
[0007]壳体,壳体用于容纳至少两个大小不同的电池模组;
[0008]第一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设置于壳体的内部;
[0009]第二电池模组,第二电池模组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第二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端板,连接端板将第二电池模组分隔为至少两个电芯区域,第二电池模组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池模组的长度;
[0010]第一电池模组放置于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第一电池模组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电芯区域的一端对齐且连接,第一电池模组的另一端与连接端板对齐且连接。
[0011]进一步地,沿平行于第一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第一电池模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板;
[0012]沿平行于第二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第二电池模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端板,第一电池模组一端的第一端板与第二电池模组一端的第二端板对齐且连接,第一电池模组另一端的第一端板与连接端板对齐且连接。
[0013]进一步地,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端板支架;
[0014]第一电池模组放置于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靠边位置的电芯区域内;
[0015]一个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另一个第一端板和连接端板之间各自连接有一个
端板支架。
[0016]进一步地,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端板支架;
[0017]第一电池模组放置于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中部位置的电芯区域内;
[0018]一个第一端板和连接端板之间,另一个第一端板和连接端板之间各自连接有一个端板支架。
[0019]进一步地,电池包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第一端板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设置有第二通孔,端板支架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同轴;
[0020]第一螺栓同时贯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与壳体连接。
[0021]第二螺栓穿过第二通孔与壳体连接。
[0022]进一步地,第一螺栓的长度大于第二螺栓,且沿第一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第一螺栓与第一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二螺栓与第一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距离。
[0023]进一步地,电池包还包括支撑支架,支撑支架位于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之间,且支撑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板支架,支撑支架与端板支架连接,支撑支架设置于第二电池模组冷却板的下方。
[0024]进一步地,端板支架包括凸出端板支架的延伸部,延伸部的凸出方向平行于第三通孔的径向方向,延伸部与支撑支架连接。
[0025]进一步地,电池包还包括:
[0026]支撑梁;
[0027]支撑梁与壳体固定连接,支撑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
[0028]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梁,第一螺栓同时贯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壳体连接,第二螺栓同时贯穿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与壳体连接。
[0029]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体积大小不同且相互贯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电池模组位于第一空腔内并对应填充第一空腔,第二电池模组位于第二空腔内对应填充第二空腔。
[003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
[003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是两个长度不等长的电池模组,并且第二电池模组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池模组的长度。在第二电池模组的中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端板,连接端板将第二电池模组分隔为至少两个电芯区域,所分隔出来的其中一个电芯区域的长度与第一电池模组长度相同,第一电池模组放置于该电芯区域即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为了连接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的一端与该电芯区域的一端对齐连接,第一电池模组的另一端与连接端板对齐连接,从而将第一电池模组稳定连接于与其不等长的第二电池模组的上方,来保证整个双层电池模组结构的稳定性。而电池包还包括有壳体,壳体用于容纳不等长的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即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位于壳体的内部。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固定两个尺寸不同的电池模组,并根据电池包内部空间来选择填充不同尺寸的电池模组,对于不规则电池包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充分利用,进一步地增加电池模组电芯数量,有效解决了现有长度不同的电池模组之间难以固定连接,不能进一步增加电芯数
量的问题。
[003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长度不同的电池模组之间难以固定连接,不能进一步增加电芯数量的问题。
[0033]车辆与上述电池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明的不当限定。附图中:
[00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壳体的外观示意图;
[00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双层电池模组位于壳体内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双层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电池模组放置在第二电池模组靠边位置的电芯区域上方的结构简化图;
[003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电池模组放置在第二电池模组中间位置的电芯区域上方的结构简化图;
[004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双层电池模组的截面图;
[004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双层电池模组和端板支架相互螺接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4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的俯视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用于容纳至少两个大小不同的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2),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第二电池模组(3),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中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端板(31),所述连接端板(31)将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分隔为至少两个电芯区域,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的长度;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上方,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电芯区域的一端对齐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端板(31)对齐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板(21);沿平行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端板(32),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一端的所述第一端板(21)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一端的所述第二端板(32)对齐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另一端的所述第一端板(21)与所述连接端板(31)对齐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端板支架(4);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上方靠边位置的所述电芯区域内;一个所述第一端板(21)和所述第二端板(32)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端板(21)和所述连接端板(31)之间各自连接有一个所述端板支架(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端板支架(4);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3)的上方中部位置的所述电芯区域内;一个所述第一端板(21)和所述连接端板(31)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端板(21)和所述连接端板(31)之间各自连接有一个所述端板支架(4)。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一螺栓(5)和第二螺栓(6);所述第一端板(21)设置有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二端板(32)和所述连接端板(31)设置有第二通孔(311),所述端板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吴崇铭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