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9913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包括承载底板,设置于承载底板底部的滚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液压顶升油缸,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后顶撑弧板;所述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之间形成用于施工盾构联络通道的作业通道;所述上顶撑弧板的前后两端通过液压顶升油缸分别与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顶部连接;所述前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前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后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后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其可在施工对盾构联络通道时,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位置处的管片以及附近土体进行支撑加固,从而保证盾构联络通道和提高施工效率。和提高施工效率。和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盾构隧道施工设备
,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盾构隧道通常包括左线和右线隧道,在盾构隧道施工时需要在左线和右线隧道之间施工盾构联络通道,从而起到连通、排水及防火等作用。在施工盾构联络通道时,通常要对隧道管片以及附近土体进行支撑加固,从而保证盾构联络通道的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其可在施工对盾构联络通道时,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位置处的管片以及附近土体进行支撑加固,从而保证盾构联络通道和提高施工效率。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包括承载底板,设置于承载底板底部的滚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液压顶升油缸,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后顶撑弧板;所述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分别设置于承载底板的前后两端,所述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之间形成用于施工盾构联络通道的作业通道;所述上顶撑弧板的前后两端通过液压顶升油缸分别与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顶部连接,用以从上方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处顶部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所述前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前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后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后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用以从左右两侧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处前后端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
[0006]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和后顶撑弧板与管片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缓冲保护垫层。
[0007]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缓冲保护垫层采用橡胶制成。
[0008]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承载底板,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和后顶撑弧板均采用钢材制成。
[0009]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前顶撑弧板的分别在前支撑框体左右两侧设置两个,所述后顶撑弧板的分别在后支撑框体左右两侧设置两个。
[0010]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本技术还包括设置于盾构隧道内路面上的导轨,所述承载底板通过滚轮可滑动的支撑在导轨上。
[0011]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滚轮为钢轮,且具有制动功能。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移动方便,使用灵活,其可在施工对盾构联络通道时,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位置处的管片以及附近土体进行支撑加固,从而保证盾构联络通道的安全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
推广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16]图4为利用本技术对隧道内管片及土体进行支撑加固时的示意图;
[0017]图5为图4中A

A处的剖视图;
[0018]上述图中各标识的含义为:承载底板1,滚轮2,前支撑框体3,后支撑框体4,液压顶升油缸5,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后顶撑弧板8,盾构联络通道9,作业通道10,缓冲保护垫层11,导轨12,管片13,左线隧道14,右线隧道15,土体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实施例
[0022]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3,包括承载底板1,设置于承载底板1底部的滚轮2,前支撑框体3,后支撑框体4,液压顶升油缸5,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后顶撑弧板8;所述前支撑框体3,后支撑框体4分别设置于承载底板1的前后两端,所述前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之间形成用于施工盾构联络通道9的作业通道10;所述上顶撑弧板6的前后两端通过液压顶升油缸5分别与前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的顶部连接,用以从上方对盾构联络通道9施工处顶部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所述前顶撑弧板7通过液压顶升油缸5与前支撑框体3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后顶撑弧板8通过液压顶升油缸5与后支撑框体4的左右两侧连接,用以从左右两侧对盾构联络通道9施工处前后端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其中,液压顶升油缸5应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相连,液压动力系统可设置于承载底板1上不影响施工和通行的位置处,液压千斤顶5的工作行程和油缸压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前支撑框体3,后支撑框体4可采用钢构件焊接而成,以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的弧度优选为70~90
°
,以使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可最大范围的与管片进行接触,以保证支撑和固定效果;
[0023]基于以上结构,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或工作原理如下:请参阅图4和图5,在施工左线隧道14和右线隧道15之间的盾构联络通道时,应在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内各布设一台
本技术装置;由于本技术的承载底板1底部设置有滚轮2,因此可通过滚轮2将本技术装置推动或牵引至施工位置处,在移动本技术装置时,应先控制液压顶升油缸5回缩,使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远离管片,以避免移动过程中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触碰到管片而使管片破损;当本技术移动至施工位置后,可控制液压压顶升油缸5进行顶升,从而带动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朝向管片13运动,进而对管片13进行顶撑和对周围土体进行加固,以防止开挖时土体坍塌,产生意外安全风险;同时,在本技术中,由于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之间形成用于施工盾构联络通道9的作业通道10,从而可便于施工人员在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3和后支撑框体4之间进行通行和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
[0024]为了防止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在顶撑过程中对管片造成损坏,进一步的,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请参阅图3,所述上顶撑弧板6,前顶撑弧板7和后顶撑弧板8与管片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缓冲保护垫层11。
[0025]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包括承载底板,设置于承载底板底部的滚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液压顶升油缸,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后顶撑弧板;所述前支撑框体,后支撑框体分别设置于承载底板的前后两端,所述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内部以及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之间形成用于施工盾构联络通道的作业通道;所述上顶撑弧板的前后两端通过液压顶升油缸分别与前支撑框体和后支撑框体的顶部连接,用以从上方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处顶部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所述前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前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后顶撑弧板通过液压顶升油缸与后支撑框体的左右两侧连接,用以从左右两侧对盾构联络通道施工处前后端的管片进行支撑加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盾构联络通道施工的移动式支撑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撑弧板,前顶撑弧板和后顶撑弧板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科伟杨文军刘星汪淼赵冰李毅刘佳旺姚泽江张昱李俞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