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8986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气导面壳、骨导面壳、振子、耳帽和SR,所述气导面壳包括气导面壳本体和气导面壳本体一端向外延伸凸起的柱部,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骨导面壳上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共同组成用于放置SR的圆孔,所述SR放置在所述圆孔内,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骨导面壳上开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气导面壳与骨导面壳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共同组成用于放置振子的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作为气导型发声装置使用,也能作为骨导型发声装置使用,增强了使用的多样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声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声换能器,具体为一种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声波由物体振动所产生,耳蜗将这种振动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神经中枢,从而产生听觉。而耳蜗发生振动主要有两种通路,一种是气传导通路;另一种是骨传导通路,声源直接振动颅骨,再经耳蜗传递到听神经和听觉中枢来实现信号的接受。
[0003]现有市面上普遍使用气传导发声装置或骨传导发声装置,气传导发声装置采用气导式喇叭传播声音,气导式喇叭通过出音嘴传递到耳道进而完成声的传导,气导式发声装置需要搭配音腔通过使用孔、缝、调音网/调音纸等去完善发声装置频响曲线的调节,但气传导发声装置存在漏音的缺点,在公众场合下使用会外漏声音,给人带来不适感,且在嘈杂的环境中容易听不清声音;而骨传导发声装置是通过振子与颅骨的共振,在经过耳蜗直接传递到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且不漏音,但长时间佩戴会带来震麻酥痒感,给人带来不好的佩戴感受。因此在不同场合使用者需要使用不同的发声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既能作为气导型发声装置使用,也能作为骨导型发声装置使用,增强了使用的多样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气导面壳、骨导面壳、振子、耳帽和SR,所述气导面壳包括气导面壳本体和气导面壳本体一端向外延伸凸起的柱部,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骨导面壳上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共同组成用于放置SR的圆孔,所述SR放置在所述圆孔内,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骨导面壳上开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气导面壳与骨导面壳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共同组成用于放置振子的腔体。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振子包括振子外部支架和振子顶部支架,所述振子外部支架与振子顶部支架共同形成一容纳腔。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U铁,所述U铁上设置有固定腔,所述U铁外套设有配重环,所述配重环的一端盖设有护盖。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U铁外套接有弹片,所述弹片的内侧与所述U铁的外壁贴合,所述弹片的一端与配重环相贴。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腔内设置有主磁铁、华司和副磁铁,所述华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磁铁、副磁铁相贴,所述华司外套设有音圈,所述音圈与所述华司之间具有间隙。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柱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通孔内设置有阻尼材料。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耳帽上设置有与所述柱部适配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侧壁与柱部的底部相抵,所述耳帽上设置有若干出音孔。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骨导面壳的材质为硅胶类顺性高材料。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骨导面壳的材质为塑胶类顺性适中材料或塑胶类刚性适中材料。
[00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骨导面壳的材质为金属类刚性高材料或陶瓷类刚性高材料。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种发声装置通过将气导型发声装置与骨导型发声装置结合,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增强了使用的多样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气导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中气导面壳的正视图;
[0021]图4是图1中骨导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1中耳帽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图6的剖视图(无振子外部支架和振子顶部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26]实施例1
[0027]请参照图1

7,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气导面壳1、骨导面壳2、振子5、耳帽3和SR4。
[0028]所述气导面壳1包括气导面壳本体101和气导面壳本体101一端向外延伸凸起的柱部102,所述气导面壳本体10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1011和第一放置槽1012,所述柱部102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011连通,所述通孔内放置有阻尼材料1013,能够优化改善大功率输出时振子低频共振造成的异音问题,且能通过改变阻尼材料1013来调节发声装置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当发声装置作为骨传导发声装置使用时,通过调节阻尼材
料1013的透气量来调试骨传导的低频效果;当发声装置作为气传导发声装置使用时,通过改变阻尼材料1013可以调整气传导发声装置的高频效果,当使用高阻尼材料时,发声装置高频衰减多;当使用低阻尼材料时,发声装置高频衰减少。当用户使用发声装置时,能够通过更换气传导面壳内的阻尼材料来获得不同频率的音乐体验感。
[0029]所述耳帽3上设置有与所述柱部102适配的通槽32,所述通槽32的侧壁与柱部102的底部相抵,其中所述耳帽3上设置有若干出音孔31,为了保证发声装置的整理性美观,当发声装置使用硅胶类材料时,将所述出音孔31均匀设置在所述出音口上。
[0030]所述骨导面壳2的材质为硅胶类顺性高材料,能够获得更好的低频响应,所述骨导面壳2上开设有第二容纳腔21和第二放置槽22,所述第一放置槽1012和第二放置槽22共同组成用于放置SR4的圆孔,所述气导面壳1与骨导面壳2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1011与第二容纳腔21连通,共同组成用于放置振子5的腔体。
[0031]所述振子5包括振子外部支架51和振子顶部支架52,所述振子外部支架51与振子顶部支架52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U铁9,所述U铁9外套设有配重环11,所述配重环11的一端盖设有护盖6,所述U铁9外套接有弹片7,用于传导声音,所述弹片7的内侧与所述U铁9的外壁贴合,所述弹片7的一端与配重环11相贴。其中所述护盖6、弹片7和振子顶部支架52的尺寸相同,所述配重环11可以根据产品的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导面壳、骨导面壳、振子、耳帽和SR,所述气导面壳包括气导面壳本体和气导面壳本体一端向外延伸凸起的柱部,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骨导面壳上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共同组成用于放置SR的圆孔,所述SR放置在所述圆孔内,所述气导面壳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骨导面壳上开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气导面壳与骨导面壳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共同组成用于放置振子的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包括振子外部支架和振子顶部支架,所述振子外部支架与振子顶部支架共同形成一容纳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U铁,所述U铁上设置有固定腔,所述U铁外套设有配重环,所述配重环的一端盖设有护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铁外套接有弹片,所述弹片的内侧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安邦杨海蔺思卓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景创科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